為迎合投資人的需求,華爾街專家們不斷將金融商品推陳出新。但事實上,創新卻讓投資風險更惡化。專家們親手設計出一隻惡魔,將牠鬆了綁,放任牠在巿場上出沒,看著所有的努力在牠的彈指間毀於一旦。
如果說,我得對一九八七年的股巿崩盤和十一年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避險基金的垮台負責,是有些言過其實,但我必須承認我的確是二十世紀兩大金融風暴的始作俑者之一。
若說華爾街是世界經濟的決策中心,我確實是其中的一名舵手,然而許多當時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無心之舉,卻是後果嚴重,沒有人會願意讓幾千億的投資就此平白虧損。這就是本書要討論的主題:為什麼同樣悲劇會一再上演。我們一手構建的金融巿場已經變得太複雜,交易的速度變得太快;造成許多原本看起來不相干的行動,甚至連根本不會放在心上的小事,都有可能成為日後慘劇的遠因。
會和這些金融風暴沾上邊,其實不在我的計畫之內。從麻省理工學院拿到經濟博士學位後,我便理所當然投入學術世界。但我的專長——選擇權理論(Option Theory)不久後卻成了華爾街最熱門的發展重心。當時,能以複雜的數學運算和高超的電腦技巧設計出全新金融產品和交易模式的科學家,在華爾街職場炙手可熱,一九八四年,我成了第一波投身紐約的學術人才。
我在華爾街的工作,一開始還是以研究為主,但透過一連串衍生函數和金融世界交會的牽線,我終於從資料中抬起頭來,著手設計出一種以避險為目的的新產品,而且親自下場交易。之後,我負責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公司的風險管理,再為所羅門兄弟公司(Salomon Brothers)效勞。在摩根士丹利公司時期,我成了一九八七年十月股災的推手之一;而在所羅門兄弟公司時期,我幫著點燃了一九九八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危機的導火線。
道瓊工業指數在一九八七年的股巿崩盤中,下跌二○%以上;一天內損失的巿場價值,超過前兩年世界金融巿場增值的總和。而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避險基金的垮台,不但對全球金融體制裡重要的兩大支柱——換匯巿場和信貸巿場,造成嚴重的傷害,更讓世界最大的幾個金融機構差點就因此破產。
然而,即使如此嚴重,我們卻不認為有任何避免的可能。畢竟,巿場總是有風險,而投資人決定各自的冒險程度。對驚人的潛在損失,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將它歸咎於自然災害和經濟不確定性。
事實卻非如此,大多數的危機並不是經濟突然變壞或自然災害的結果。過去幾十年來的金融風暴,複雜的金融巿場結構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巿場危機和金融動盪還帶來另一個有趣的訊息:它們並不反映當時真正的經濟狀況。事實上,當資本巿場風險逐漸高漲的同時,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真正經濟,反而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
在美國,國內生產毛額每年的變動十分平穩,最近幾年每年差額還不到五十年前的一半,可支配所得亦是如此。人們的經濟生產力和收入愈來愈穩定,加上借錢的管道愈來愈容易(如房屋二胎貸款),讓近年來的年度消費差異減低至二十世紀中葉的三分之一。
雖然經濟衰退還是會發生,但影響卻不像以前那麼大。歐洲的情況也差不多,在過去五十年內,不管是國內生產毛額,還是消費支出,都已穩定許多。
既然環境進步,那麼,投資者在巿場上的安全性也應該跟著提高,不是嗎?照理來說,一般散戶和華爾街專家的獲利差距應該縮小許多,是這樣嗎?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巿場還是一樣大起大落,利潤還是一樣分配懸殊。以套利為手段,追求絕對報酬為目標的避險基金,如雨後春筍,不停地冒出頭來。別忘了,投資基本上就是場「總數為零」的遊戲,如果避險基金能以套利獲得超高報酬,那麼就得有人為他們的行為買單。也許,那個人就是你。
(本文摘自第一章)
■金融吃人魔:
如何與高風險市場共舞
作者︰李察.布克史塔伯(Richard Bookstaber)
1984年進入摩根士丹利,研究了10年的量化交易,
在摩根士丹利成立風險管理部門後,被指派為市場風險經理。
1994年轉任至所羅門兄弟公司,負責風險管理。
現為FrontPoint投資公司有價證券市場中立避險基金經理。
布克史塔伯也發表許多風險管理的論文書籍,曾獲多個重要獎項,
包括財務分析師協會和財務金融數量方法研究基金會的獎項。
譯者:卓妙容
出版:早安財經(2008年12月)
■避險
作者︰幸田真音
譯者︰王蘊潔
出版:經濟新潮社
內文簡介︰作者以小說的方式,透過書中主人公、一位年輕交易員之眼,
一窺國際金融的風險世界,
並描述專業金融人士與全球股債、外匯、套利交易等領域的交易祕辛。
■當世界不再消費:
經濟最壞面目
作者︰楊衛隆
出版:高寶
內文簡介︰經濟風暴還未完,市場已經陷入恐慌,
一旦步入大蕭條,人民的消費力會開始走弱。
作者分析當世界不再消費時,全球的經濟體系該如何運作,
並指出有更多的衍生性商品即將爆發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