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國所得與生活水準的分流始於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後,各國國內所得不均的情況已緩和,但是國與國之間的情況卻進一步惡化,全球經濟輸出更加集中在少數國家身上。
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經濟的效率顯然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長。這種進步是知識的產物,而非累積實體資本或開採天然資源為基礎,意味著工業革命的技術和產業,將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因為儘管發展知識是艱鉅的任務,模仿別人的發明卻很容易。
英國日益繁榮、經濟力提升的情況令外國政府及個人印象深刻,特別是它的軍事及政治力也隨之增強。很快地,許多私人組織及政府皆試圖引進英國的新技術。十八世紀時,國會多次立法限制工匠移民及機械、計畫或紡織等產業的模型出口,直到一八二五年工匠才能自由出國工作,一八四二年機械出口才解禁。但英國境內仍充斥外國顯要、產業間諜、冒險者和準製造商按步驟進行工廠、鑄造廠、礦區和鐵路的工作。技術性工人常被海外更有「錢」景的工作找上。儘管旅途艱辛、語言不通、文化也有隔閡,仍有成千上萬人應允。英國政府在工業革命期間保護商業機密的行動,就像克努特王命令浪潮退下一樣徒勞無功。
戰爭改變經濟模組
第一次全球化的黃金時期,一八九○至一九一三年隨一次世界大戰落幕,戰爭本身的混亂帶給世界經濟相對混亂的六十年。一九二○年代,貨幣問題使各國開始實施關稅控制及限制資本流動。共產主義掌權將俄羅斯帝國阻隔於世界經濟門外。一九三○年代的全球經濟大蕭條進一步讓世界經濟分崩離析,各國不再相信自由市場,而致力以保護政策、資本節制及貨幣貶值來解決自身的問題。二次世界大戰的動盪催生出一票新共產政權,並導致許多國家脫離不列顛獨立,使世界經濟更加支離破碎。
另外,駁斥英國古典自由經濟而強調閉關自守與中央集權之政府計畫的經濟模組,也鼓舞了印度等國家針對技術、管理知識與資本的進口實施管制。在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一九四四年七月於美國新罕布夏州布雷頓森林舉行,就戰後世界金融問題進行研討)的體制下,國際貨幣已於一九七○年代步入幣值劇烈波動的浮動貨幣時代,不可能再像一八七○至一九一三年那般達到「黃金標準」的穩定。
在一九七○年代,通貨膨脹和失業也已成為工業化國家的持續性問題,程度之嚴重是十九世紀未見的。一直到了一九八○年代才出現新的全球化紀元,全球民主政體間的商品和資本交易漸趨自由,共產主義統治也步入尾聲(或者轉型為空有其名的共產主義,如中國)。
一八○○年以後世界成長的實際情形為何?答案是:世界其他地區非但未跟上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迅速成長的腳步,反而在貧窮中輾轉呻吟。一九二○年代的印度,在英國統治百餘年後仍有五二○○萬個手動紡錘,以及兩百萬部手動織布機。
各國所得拉距更大
各國所得與生活水準間的分流始於工業革命,迄今仍愈離愈遠。在一個通訊更快、運輸成本更低的世界,各國物質生活水準間的鴻溝竟如此巨大。一八○○年時,世界最富有與最貧窮之經濟體間的物質生活水準差異可能頂多在四比一,現在卻超過五十比一。自工業革命以來,英、美等富裕國家的物質生活水準提升約十倍,反倒當今最貧窮的國家,如坦尚尼亞及衣索匹亞,比工業革命前的一般社會還窮。各國國內所得不平等的情況在工業革命之後已有所緩和,但國與國間的情況卻變本加厲。
再者,由於政治紛擾、社會制度崩解,許多國家也出現相對所得水準下降的情況。非洲許多名列世界最貧窮的國家,在獨立後即飽受種族衝突及政治制度瓦解的苦難。不過,印度的經濟卻是在長期政治及社會穩定之下經歷衰退,不論是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或一九四七年獨立後皆是如此。
(本文摘自第十五章)
告別施捨——世界經濟簡史
作者︰葛瑞里.克拉克(Gregory Clark)
著名經濟史學家,1957年生於蘇格蘭,1985年取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專門研究「長時期」的經濟成長、國家財富,主要研究對象為英國與印度。克拉克是經濟史專業期刊的常客,並在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擔任經濟史教授兼系主任。
譯者:洪世民
出版:財信(2008年10月)
知識與國富論
作者︰大衛.瓦爾許
譯者︰周曉琪
編者︰陳旭華
出版:時報
內文簡介︰什麼是經濟成長?經濟成長使我們付出什麼代價?作者強調經濟生產三要素:「土地、資本、勞力」,一旦轉化成「人、概念、東西」,就會形成「知識」。知識帶來財富,國富則民強。
新帝國遊戲:經濟殺手的祕密世界
作者︰史蒂芬.海雅特
譯者︰李芳齡
出版:天下雜誌
內文簡介︰本書收錄十個真實案例,揭露多家跨國企業與美國政府、世界銀行等機構合作,第三世界國家假「全球化」之名,行掠奪剝削之實。超級新帝國不擇手段掠奪資源,讓許多第三世界人民深陷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