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股市 00929 航運股

練就多元職場武藝 與失業絕緣 P.52

練就多元職場武藝 與失業絕緣 P.52

不管從事哪一行,容易被取代的工作,總是很危險,若想職場不敗,必須讓自己進化,趕在潮流變化之先。

已經許久只有一、兩桌客的高級西餐廳,周日晚間幾乎是座無虛席;賣了大半年,一坪要價近四十萬元的台北市幽巷宅第,最近終於易主;台北市郊區由北市府委外經營的三級古蹟裡,一杯咖啡一百五十元以上,沒經過事先預約,很抱歉,一席難求;台股股市近來交易量節節攀升,六千點大關看來可輕鬆越過……種種現象似乎都證明了景氣正在復甦中,然而,仍有許多被前一波不景氣浪頭刷下來的失業族群,依然浮沉於無業的苦海中,找不到靠岸的港口。

「沒有被政府統計到的隱藏性失業,是失業性復甦現象裡,最大的隱憂。」台大經濟系教授許振明指出,即使經濟回春,徘徊在街頭的失業人士,還是被拋在景氣復甦之外。

消失的工作 遭中國廉價勞工取代

為什麼會長期失業?探討這個問題的重心之一,或許該擺在「工作為什麼會消失」。

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曾敏傑在今年九月為國科會所做的最新研究,結果令人吃驚。研究中指出,台灣目前五十萬的失業人口中,有二分之一肇因於一九九六年之前大量工廠外移或關廠。這二十五萬人經過六年時間,依舊被排拒在勞動市場之外--找不到工廠可去,又無法轉業。

對這二十五萬人而言,因為工作內容缺乏獨特技能,任何更低價的人工隨時可以取而代之,他們的工作機會已被中國及東南亞更便宜的勞工所取代,而且不會再回來。

工作新危機 從藍領延伸到白領

台灣的工作外移危機,也已經從藍領延伸到白領。國內某家電信公司的客戶服務中心,目前已將一半人力配置在上海,主要原因正是大陸人力成本較低,在比較利益的優勢下,轉往大陸設置類似客服中心,已成無可避免的發展方向。

這樣的趨勢不只出現在台灣。早在香港回歸前,香港多數的客服中心,多已移往廣州或深圳發展;十年前,美國許多企業的客服中心都陸續移至印度或澳洲;歐洲國家的客服中心也移至愛爾蘭,主因都在成本考量。部分原因則是富裕國家的年輕人,對工作的需求與態度有所改變,好逸惡勞的勞動心態,與父執輩的吃苦耐勞,恰成兩種不同工作心態。

其他有些工作的消失,則是緣於自動化、資訊化及企業流程再造的緣故。華宇企管顧問公司資深講師石詠琦舉她先生為例,他原來在紡織廠擔任織品瑕疵檢查的工作,負責找出織品上的突起,後來,雷射光纖品管機器的新發明,取代了人為的目視檢查。幸好,他及時轉行,索性賣起這種雷射光纖品管機器,才免於失業。

科技一日千里,淹沒舊職業,也浮出新職種,從去年起,外商高科技公司相繼在台成立研發中心, 新力、Aixtron、Becker、惠普、IBM、戴爾、Pericom、英特爾、微軟,創造了不少高薪的就業機會。

但是投入高科技產業,不見得就能掛上「免失業金牌」,CD、DVD 取代了錄音帶、錄影帶,今日取代別人的,有朝一日可能也會被取代。根據美國市場研究機構Forrester 預測,CD 和 DVD 將在未來五年內沒落,因為三分之一的音樂銷售,將通過在網路下載的方式進行。

金飯碗夢碎 過去風光職業被淘汰

許多消失的行業是過去式,有些則是現在進行式。專家預測,未來有許多曾經風光的職業,將被無奈且無情地淘汰,成為﹁消失中的亞特蘭提斯﹂。

中文系畢業的小莊,離開校園後,在家附近開設兒童文學班和書法班,一個月可有七、八萬元收入,但是由於考試制度改變,入學不再需要考作文,愈來愈少家長送小孩來學作文,月收入驟降到一萬元,這樣的變化,是在短短五年的時間內發生。

諸葛堂公司總經理劉世傑也舉出三個金飯碗在台灣逐漸消失的例子,首先是代書,日趨簡化的行政法規、e 化的行政程序,將令這項行業逐漸沒落;核能工程師將因非核化、環保意識而消失;幕僚屬性的公務員,在人事精簡及委外政策的潮流下,恐喪失舞台。

變化已不可避免,甚至加速度進行。大塊文化出版社的董事長郝明義在其著作︽工作 DNA ︾中說得好: ﹁行業的變化、企業的變化、通路的變化、工作概念的變化、工作方法的變化,所有的變化都在集中變化。﹂

顯然,以﹁不變應萬變﹂的時代已經過去,在社會的快速變遷中,經濟和科技的複雜性,讓現代職場宛如變幻莫測的海洋,就算此刻擁有工作,下一秒鐘,你就可能瞬間滅頂。

避免遭資遣 讓職位不易被取代

幸運的是,現代職場雖然像變幻莫測的海洋,但是海洋也有美麗迷人的一面。規格不相容的影印卡無法互通,為影印機公司帶來巨額的利潤,同樣道理也適用於現代職場。許多專家均指出,要避免失業,方法之一就是從事不容易被取代的工作,或是積極挖掘、深耕現有工作的不可替代性。

「有證照和法律保障的工作,譬如師字輩的律師、醫師、會計師、建築師,進入門檻高,也就比較難供過於求。」曾敏傑指出。

曾敏傑以多年研究失業類型的心得,下了一個結論:「擁有兩種以上的專長,固然可以更符合組織的需求,不過,最好還是具備無可取代的第一專長。」

心態要改變三 K 工作也要硬著頭皮做

「每個行業都有可能失業, 重點是找出自己的利基。」曾敏傑說:「台灣以前一年有四十萬名新生兒,如今新生兒一年只有二十萬,老師的勞動市場當然會供過於求。但是,好的老師永遠不會被淘汰。」

低取代性的工作,祕訣之一是職業再造。職業再造,是在同一份工作的質上求變化,才能永續就業。職業再造,更深層的意義也包含了心態上的再造,摒棄要求高薪的心態,不挑工作,降低對工作的期待。

日本知名作家曾野綾子,在最新力作《中年以後》一書中說,如果作家這個工作不得已必須停止的話,她決定要做所謂的三 K 工作,三 K 就是汙髒( kitanai)、辛苦( kitsui )、危險( kiken ),譬如說清潔車司機, 就是其中一個候補的工作。

她的理由是,母親從小時候就教她,把髒地方清理乾淨是很棒的差事。

強化多元職場能力 用不同的角度解決問題

多元化,也可以是趨吉避凶的「職場武藝」。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學的兩位教授,柯錢與史馬蘭奇,在共同執筆的《未來管理》書中指出:「最能形容當前勞動者的字眼是--多元化,最能形容明日勞動者字眼的則是--短缺。」

譬如說,中研院資訊所的研究員許聞廉,至今經歷了三個不同階段的學術生涯,每個階段所需的學識和能力差別都很大。

許聞廉畢業於台大數學系, 在美國鑽研作業研究(Operations Research)有成,回國後,卻跨足偏向認知科學的人工智慧領域,最近,他則將重心放在生物資訊的蛋白體知識庫研究上。

「這些轉變都不是我人生的預期,而是個性和環境相互影響的結果。像做國音輸入法本來是副業,我因為興趣不願放棄,沒想到卻造就了我特殊的學術生涯。」國音輸入法獲得第一屆十大傑出中文資訊產品獎,這項軟體後來升級成為自然輸入法,也讓許聞廉對人的理解方式產生好奇,嘗試將人理解事物的方式,讓電腦也照著做。後來,人工智慧的研究遇上瓶頸,他則在研究計畫中納入新興的生物資訊,並吸引了中研院生醫所邀他合作,共同解讀生物 DNA 語言。

憑恃著作業研究的專長,許聞廉懷抱電腦理論,將人工智慧和生物資訊視為理論的應用,因而陸續開展出學術生涯的新頁。

「跨領域其實很困難,不討好,一般人是不會像我一樣跨領域的。我曾在全是生面孔的自然語言研討會上,受到很多挑戰和質疑,但是我不後悔,反而以能有這樣的經歷覺得很快樂,遊走在不同的領域,反而可以援用不同領域的觀點和方法,解決複雜的問題。」許聞廉說。

未來新趨勢 體驗經濟滿足顧客需求

這一兩年,風行於美國、大陸及台灣的「體驗經濟」理論,則被視為服務經濟後的新經濟型態,它能擺脫單純的價格競爭,是微利時代的出路之一。

體驗經濟之父約瑟夫派恩,在《體驗經濟時代》一書中,開宗明義提倡:「農產品是可以加工的,商品是有實體的,服務是無形的,而體驗是難忘的。當消費者購買體驗時,他是在花時間享受企業所提供的一連串身歷其境的體驗。」

體驗經濟引人入勝的一點是,在這裡,消費是一個過程,消費者是這一個過程的「產品」,因為當過程結束的時候,記憶將長久保存對過程的「體驗」。消費者願意為這類的體驗付費,因為它美好、難得、非我莫屬、不可複製、不可轉讓、轉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間都是一個「惟一」。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李仁芳說:「體驗經濟,是塑造一個特定的時空,讓顧客從中得到很大的歡愉。因為台灣昔日吃苦耐勞的工業部隊,已經被中國、東歐取代,必須改以內容取勝,藉由提高顧客體驗的深度,讓顧客記得這個產品。」

李仁芳並以台北縣新店近郊的「食養文化」餐廳為例,沒有菜單,吃飯前要先品檀香味,招牌菜「意境食材」是老闆的創作,不僅將食物鋪排得宛如一幀藝術品,而且均是現採現摘,事先完全無法預期會吃到什麼,但是保證精緻和美味。在這裡用餐,可以享受味覺、視覺、嗅覺、聽覺的多重洗禮。

「食養文化」餐廳正體現了約瑟夫派恩所言的:「在體驗經濟中,所有活動的進行者--執行長、經理人和其他員工,都必須用新的方式看待自己的職位。工作就是劇場,當員工在顧客面前開始工作時,一場戲劇表演就開始了。」

另外,體驗經濟的核心信條,是大規模的客製化( mass-customization )。大規模的客製化,大規模量身定做、具個人色彩的服務和產品,意味著有效滿足大批顧客的特殊需求,為他們提供物超所值、充滿個性的產品。

當體驗經濟鋪天蓋地成為第四波經濟主調時,正說明了未來的工作出路,仍是在於不斷修鍊的腦袋裡,惟有把智慧融入工作中,有了深入的專業智識,或是源源不絕可供實現的創意,就職者就不必擔心可能會丟了工作,因為一顆不斷充著電的腦袋是任何人都帶不走的,總是有機會讓我們在應該轉彎處及時轉彎,與失業絕緣。

延伸閱讀

南極跳水捐錢NGO、沙發衝浪住進40餘人家裡… 小夫妻120萬環遊世界285天,體驗28國永續生活這樣做
南極跳水捐錢NGO、沙發衝浪住進40餘人家裡… 小夫妻120萬環遊世界285天,體驗28國永續生活這樣做

2023-12-07

她棄常春藤名校,洄遊花蓮七星潭闖新路!跟著漁人摸魚、捕魚,近距離感受海洋永續
她棄常春藤名校,洄遊花蓮七星潭闖新路!跟著漁人摸魚、捕魚,近距離感受海洋永續

2024-05-09

世界級秘境看日出、走石籠步道、探阿美族聚落… 基隆囝仔翻轉和平島,成亞洲第一永續旅遊島
世界級秘境看日出、走石籠步道、探阿美族聚落… 基隆囝仔翻轉和平島,成亞洲第一永續旅遊島

2024-02-29

「保存最原始石頭屋,而不是興建最高級飯店」 三名年輕人開發極東馬崗APP 漫遊永續海洋文化
「保存最原始石頭屋,而不是興建最高級飯店」 三名年輕人開發極東馬崗APP 漫遊永續海洋文化

2024-06-06

嘉義不只有雞肉飯、阿里山日出... 翻轉舊監獄、荒廢地,這群人找到留下來的理由
嘉義不只有雞肉飯、阿里山日出... 翻轉舊監獄、荒廢地,這群人找到留下來的理由

202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