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整體的成長課程市場中,強調個人、體驗式學習的訓練課程只占市場的五分之一、約為三億元左右的市場,換言之,目前心靈成長課程的市場規模至少約有十五億元以上;而且追求成長的動力常常促使許多人重複上類似的課程。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的人聽到朋友因為參加了成長課程而變成了更有自信、更熱情的人。不過,這種號稱「體驗式學習」的心靈探索課程,費用相當高,分成三個階段、全程上完約需五個月的課程,大約得要六至七萬元學費,對一般人來說負擔不輕,但是當突破現狀成為社會的集體需求時,其中就蘊含了無限的商機。
費用至少六到七萬元 行銷手法採口耳相傳
成長是人類生存的原始本能,尤其是在目前這種競爭激烈的環境,在一九九六年即引進這類課程的亞洲行企管顧問公司,其北亞區企畫經理王雪芬就表示,因為台灣社會普遍瞭解「提昇競爭力」的重要性,所以市場成長的速度相當快。
根據曾經參加過的學員透露,這種課程特殊之處在於,運用類似基督教靈恩教派的方式,帶課的講師在課堂上扮演擁有無上權威的牧師角色,不斷以各種方式要求學員打開心靈,不要再自我逃避,所以上課時經常會看到集體抱頭狂哭或狂喜,群體之間產生從未經歷過的親密感、信任關係而相互鼓舞,讓人有重生的體驗,最後還會要求學員參與社區救助服務,讓人感覺除了自己「變得更好外,還有能力幫助他人。」
亞洲行所運用的行銷方式也非常特別。最初,這樣的體驗式學習就是鎖定在有急切成長需求、且有高額消費力的白領上班族、專業人士,再透過這些白領階級人士引薦自己的同事或親朋好友,雖然手法類似直銷,但介紹人並不會有佣金,而且被要求承諾對課程內容保密,所以絕大多數上過課的人,都不願意對外說明課程內容。
這套課程起源於越戰後的美國,原本是為了治療退伍軍人對社會的不適應感而發展出來,後來由一群心理學家發想,將類似的課程運用到一般身心健康的人身上,這套課程才正式以商業性的面貌問世。
課程自外國引進 學員數每年倍數成長
後來,接受過這類課程訓練的美籍講師各自獨立出來,到全球開拓市場,大約在九○年代初期進入香港,以亞洲行來說,就是由兩位美籍講師創立,並在包括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地設立分公司。
不過,王雪芬表示,台灣分公司的成長率目前位居亞洲之冠。而目前台灣除了亞洲行之外,近兩、三年還有展能飛躍、啟承轉合、心動力等四家企管顧問公司陸續引進這類型成長課程;這四家的母公司皆為港商,一、兩年內也都有進軍大陸的計畫,雷同的發展軌跡不難看出這些公司對市場布局的用心。
以亞洲行來說,六年多下來,上完第一階段四十小時、費用一萬九千五百元的基礎課程累計人數已經超過一萬兩千人。開課的頻率也從九六年的一個半月開一次,每次一百名學員,到去年成長為每三個星期開課一次,每次兩百名學員。目前亞洲行除了上述的個人培訓式課程,還有為企業量身打造的企業培訓班,合計年營業額約在一‧二億元左右。
從這類個人探索式課程愈趨蓬勃,可以觀察出在成長課程(並不包含技能式的學習如語言、資訊等訓練課程)這個領域市場需求更加多元,而且整體成長課程的市場規模在這一、兩年內成長相當快速。
花錢找回自信 課程琳瑯滿目 參加前宜多比較
長期以來代理卡內基訓練課程的幼龍企管顧問公司,其主要訴求也是強調提供積極、自信、熱誠的正面思考價值,副總黃德芳表示,該公司去年一年就成長了超過二○%,人次超過七千多人,以課程平均價位三萬元計,幼龍企管顧問公司年營業額就超過兩億元,這還不包括企業培訓部分。因此,與全世界數十家代理卡內基訓練課程的公司相較,黃德芳表示,台灣的卡內基訓練課程績效也位居第一,可見台灣市場需求不小。
而去年因璩美鳳光碟事件聲名大譟的「阿梵達」,則是市場上另一套高價體驗式成長課程。四個階段為期約二十天左右的完整課程,收費高達十五萬元,保守估計,曾經參加過的人有好幾千位。
六年前曾參加過阿梵達的前立委林正杰就表示,他不只上完國內所有訓練,還花了十幾萬元到美國繼續進階課程,整套課程上完將近三十萬元,雖然因郭玉玲事件讓阿梵達蒙上些許陰影,但是台灣想要追求心靈成長的人還是趨之若鶩。
亞洲行香港總公司的業務總監簡伯烈( Patrick G. Caviness )表示,保守估計目前台灣整體成長課程的市場,強調個人、體驗式學習的訓練課程約只占市場的五分之一左右,換言之,目前相關課程的市場規模至少約有十五億元以上。而且追求成長的動力常常促使許多人重複上類似的課程,根據本刊此次的調查顯示,有不少人在人生不同階段先後上過卡內基、亞洲行、阿梵達等成長課程,對業者來說,這些強大的需求就是市場能夠成長的保證。
近年開始有不少業者看準了潛在商機,開始引進各式系統的成長之道;創新國際策略管理顧問公司所引進的美國 Water Mirror 系統的成長課程,結合東方禪修的意境與個人能力成長,一套課程三天兩夜約三萬元左右;而劉俠的姊姊劉儀,也主持了新頭腦科技顧問公司,結合禪定與腦波能量的刺激來激發個人潛能,兩天的課程費用約在一萬元至二萬元間。
「你可以變得更好!」這樣的一句話,似乎重重地敲擊到許多人內心深處,環境的競爭、內心的苦悶、人際間的不協調等,可能都會因為「我變得更好」而獲得解決,這些商業化的心靈成長管道就是訴求人們能夠花點錢、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大的效用,到底有沒有效,消費者參加前可能要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