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儲蓄險回不去了!你的錢該放在哪裡?保險業大變局帶來的「危機」與「轉機」

儲蓄險回不去了!你的錢該放在哪裡?保險業大變局帶來的「危機」與「轉機」

2020-06-23 10:09

金管會整頓壽險保單「高保費、低保障」現象,要求提高壽險保額、調降責任準備金利率等規定,將於7月1日上路,影響所及,過去熱銷的儲蓄險,將因保費大幅提高而逐漸退出市場。以往,國人一年有6000億元的資金投入儲蓄險之中,如今,這筆「熱錢」該往何處去?

56歲的趙媽媽,是任職於中央部會的公務員,她的先生任職於建築公司。趙媽媽目前已經擁有五張儲蓄險,其中四張已繳完,每年均可領回紅利,剩下一張10年期保單,每年要繳26萬元保費,還要再繳7年。

 

趙媽媽自陳是儲蓄險忠實信徒,母親曾因投資股票遇到「郭婉容事件」大崩盤慘賠,讓趙媽媽把出社會所賺的第一桶金,全部給母親應付融資追繳。從那之後,她就把股票視為洪水猛獸,結婚時,也與先生約法三章,股票、期貨等投機遊戲絕對不碰。每年領到年終獎金,加上一整年省吃儉用的儲蓄,一定先把要繳的保費預留下來,才敢規畫其他的開銷。

 

去年,趙媽媽的大兒子大學畢業、開始就職後,她有更多餘裕買儲蓄險,不過,她的想法卻有180度的大轉變。「我的一位同事父親因為失智,需要請看護照顧,每個月開銷高達5萬多元。雖然,我與老公的父母都很健康,但世事難料,而且,我的老公還是獨生子!」她計算,5張儲蓄險保單,預計未來每年可領回18萬元紅利,加上先生的退休金,每個月收入估計有11至12萬元。「但我們上頭還有4個老的要照顧,未來會怎樣很難說,想遠一點,還是覺得相當不安……。」

 

儲蓄險保單停賣 每年6000億保費尋求新出路

 

最近一年來,市場上大量的儲蓄險保單停賣,加上利率愈來愈低,讓趙媽媽下定決心:退休理財,不能光靠儲蓄險!於是,趙媽媽去年開始投資「國泰股利精選30」與「元大台灣高息低波」2檔ETF。以往把股票視為洪水猛獸般的她,開始認真研究高殖利率股票、ETF、REITs、債券型基金等,準備把儲蓄轉進這些商品內。

 

她還說:「最近我和老公討論,考慮借公教房貸,再把部分儲蓄險解約,買房子租人。除了有租金收入,即使房價下跌,也可留給兒子。」

 

趙媽媽是台灣眾多儲蓄險保戶的典型寫照之一。金管會去年曾公布過一個調查指出:2018年初年度保費中,儲蓄險就占54%,這是迄今為止,我們對儲蓄險保費規模最具體的印象。以此推估,根據壽險公會的統計,2018年1.17兆元初年度人身壽險保費中,儲蓄險保費應有6318億元;2019年1.09兆元初年度保費中,儲蓄險保費估有5886億元。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彭金隆指出,儲蓄險在學理上並沒有精確定義,但大體是指「保障成分很低、以理財為主要目的之壽險產品,類定存保單就是代表。」儘管金管會沒有對儲蓄險保費有精確統計,「但每年5至6000億元的保費跑不掉!」彭金隆估算說。

 

喜歡把儲蓄險當成理財,讓台灣意外在世界成了保險大國!據金管會統計,台灣不僅保險滲透度(保費相對GDP比率)多年來蟬聯世界第1名,台灣每年的壽險保費達1020億美元(2018年資料),世界排名第7,約略是美國的6分之1,但美國的經濟規模卻是台灣的35倍大。

 

令人情何以堪的是,台灣人每年保費愈繳愈多,保障卻是少得可憐。金管會統計指出,台灣平均每人年繳15萬元台幣保費,是美國的2倍強;以2018年而言,總計有19.6萬保戶不幸離世,但平均每人領的死亡給付僅56.8萬元。講難聽一點,辦完後事所剩無幾,更遑論要照顧遺孤家人。

 

儲蓄險

▲點擊圖片放大

 

儲蓄險錯當保險 金管會出手改革、扭轉亂象

 

在南山人壽任職18年的保險經紀人邱怡芬(化名)說:「過去十幾年來,我們的理財型商品實在賣太多了,在業績壓力下,疏於對保障型商品的推廣,讓我覺得自己好像不是在做保險,是在當理專!客戶萬一出什麼事,理財型保單完全幫不了忙,對保險從業人員專業與良知而言是一道陰影……。真的不該一直這樣下去!」她懊悔地說。

 

錯把儲蓄險當保險的悲劇,在我們不知道的角落真實上演中!現代保險教育事務基金會曾接到一位保戶投訴:一位母親於2017年1月幫女兒買了一張「7年期利變型終身壽險」,一年保費需繳16萬7千元。2019年11月,女兒因罹肺癌,為了籌措醫藥費,母親將女兒的保單質借出30萬元,而且無力再繳後續保費。2020年1月,女兒不幸離世,保險公司僅給付15萬2000元,讓這位媽媽覺得很不甘心,因為她累計繳了50幾萬元,即使扣掉質借的30萬元,也應拿回至少20萬元。

 

金融消費評議中心去年也接獲一件申訴:一位保戶買了一張「6年期美元增額壽險」,年繳1.48萬美元,身故保額為10萬美元。該保戶繳到第4年不幸因病過世,但保險公司僅賠150萬元台幣,不僅不及家屬認為的10萬美元(約300萬元台幣)身故理賠保額,甚至還低於4年來已繳的190萬元台幣保費。

 

專精企管顧問精算師葉崇琦指出,很多儲蓄險雖然以「○○終身壽險」包裝,商品雖然有「壽險」兩個字,但保障成分微乎其微。如果保戶不幸過世,所領的死亡給付大多採「身故時保單價值準備金」計算,白話講就是繳多少保費,就領回多少,不然,頂多就是所繳保費的1.02倍。而且,許多保戶甚至忽略了儲蓄險如果沒有繳滿,中途解約,往往會蝕掉可觀的本金風險。

 

有鑑於台灣人保費愈繳愈多,保障卻愈來愈少,金管會研擬多時的「健全保險商品結構相關規範」將於7月1日正式實施。這紙新規定的最主要精神在於,大幅提高壽險死亡給付的下限。

 

舉例來說,某25歲保戶購買終身壽險保單,如果不幸於30歲過世,這張保單的死亡給付,必須至少是已繳保費的190%。換句話說,如果保戶已繳50萬元保費,死亡給付必須至少95萬元。(31歲至40歲為160%,依年齡層各有不同。)

 

儲蓄險

▲點擊圖片放大

 

回歸本質面思考 讓保險是保險、儲蓄是儲蓄

 

葉崇琦解釋,以前買的儲蓄險,假設100元保費中,扣除5元佣金與成本,5元買「保障」,其他是儲蓄(保價金)。新制實施後,100元保費中,可能要10元來買「保障」,儲蓄部分變少了。「所以,未來儲蓄險保費會變貴,保險公司能給保戶的利率也會變低,除非把期限拉長。影響所及,10年期以下的儲蓄險,利率可能比定存更低,再加上中途解約損失本金的風險,除了遺產稅避稅考量,否則很難吸引保戶。」

 

7月1日保險新制上路,壓縮儲蓄險的利率空間,將導致許多保單停賣,「保費收入懸崖」於焉出現。根據壽險公會的統計,今年1至5月傳統型壽險的初年度保費收入計2178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衰退43%。據壽險公司主管指出,如果光計躉繳型的終身壽險,這個高資產階級最愛的「儲蓄險」,初年度保費收入較去年同期恐將衰退50%以上,堪稱是保費懸崖的重災區。

 

唯一上櫃的保險經紀人公司——台名保經總經理陳養國認為,7月1日調高壽險的死亡給付下限正式實施後,「3年期、6年期、7年期的儲蓄險保單將會消失,只有10年期以上的儲蓄險,宣告利率高於定存勉強還設計得出來。」問題是,購買儲蓄險的主力客群,一向是55歲以上的中高資產族群,「你叫他們買10年期儲蓄險,等於要他們忍耐10年後才還本,並開始享受比定存高的利息,他們會接受嗎?所以,保費懸崖目前看不到底啊!」他憂心地說。

 

保費懸崖將現形 對保險公司而言「短空長多」

 

保費懸崖首當其衝的是,保險公司的業績。照理來說,保險公司因保費收入減少,致使營收銳減,理應獲利將大受打擊。然而,實情是如此嗎?

 

台灣人壽首席策略主管葉栢宏指出,保險公司獲利來源主要是死差、費差、利差,從這個角度分析,儲蓄險保單雖然對營收貢獻巨大,但對獲利有無貢獻,是很具爭議性的問題。

 

  • 死差、費差、利差:這是保險公司主要獲利三來源。死差即預估死亡率與實際死亡率的差異,如果保戶實際死亡率比保險公司預期高,那就產生死差損。費差是指營運成本,如果保單實際費用(佣金+管銷)比預期高,則有費差損。利差則指,如果實際的投資收益或利息收入比預期高,則有利差益。

 

葉栢宏指出,儲蓄險基本上是一種生存險,沒有死差利潤。加上,儲蓄險商品競爭極為激烈,費差利潤極微小。「儲蓄險主要是靠利差維繫獲利,但近10年來,利率不回頭式地愈走愈低,非但沒有利差收益,還出現了不小的利差損壓力!」他說道。

 

為彌補利差損,保險公司須把龐大儲蓄險保費相當比重投資在高波動資產上,如高收益債、新興市場債券或股票等。台灣固定收益商品資本市場因規模與選擇有限,保險公司只好把大量資金投資海外市場,但投資海外又必須擔負不小的避險成本與匯率波動風險。

 

一位在保險業長達30年以上的業內人士甚至指出:「儲蓄險的佣金約在3%,承諾未來每年要給保戶2.5%以上的紅利(利息),更不用提早期賣出動輒7%至8%利率保單所產生的利差損,加上其他管理、避險成本……,總結下來,儲蓄險對保險公司而言,基本上是賠錢貨。」

 

葉栢宏認為,儲蓄險保費減少,各家保險公司無不積極轉變產品結構,開始力推保障型商品,如定期壽險、健康險、意外險、防癌險、旅平險等。「這些保險產品的獲利主要靠死差與費差,且獲利性遠比儲蓄險好。」

 

他表示,儲蓄險保費大幅衰退,保險公司也可降低高波動資產的配置比重,降低對海外市場的投資,長期而言,對保險公司的獲利成長與穩健提升是有利的。「不過,如果無法順利扭轉以儲蓄險為主的產品結構的話,未來經營將會很辛苦!」

 

台灣人壽

台灣人壽透過調高保障型產品KPI,以及強化業務員數位化、顧問式行銷戰力,成為產品轉型最具成效的保險公司。(攝影/劉咸昌)

 

民眾增危機意識 疫情驟變,需加強基本保障

 

富邦人壽總經理陳俊伴指出,過去國人偏好儲蓄型保險商品,導致身故、醫療、長照等基本保障明顯不足。「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經濟環境驟變,也使民眾風險意識提高。藉這次的環境變化,我們加強失能、醫療、意外等保障型商品,加速產品結構轉型。」

 

問題是,轉型實非易事,需要管理階層決心,更需要基層業務人員的配合才推得動。台灣的壽險公司中,對傳統壽險(以儲蓄險占大宗)依賴最深的兩家公司,分別是臺銀人壽與郵政壽險,傳統壽險保費比重分別高達91%與99%。由於該兩家公司沒有自己的業務部隊,轉型更顯困難重重,加上長期經營績效不彰,隨著儲蓄險退場,兩家公司財務處境,更是雪上加霜。

 

業務員「剉咧等」 靠理專賣保障型商品有難度

 

保費懸崖對保險公司營運是短空長多,但是對全台39萬名業務員卻不是這一回事。因為他們將發現,市場的業務大餅瞬間縮水了4或5成以上,這意味著,佣金收入將顯著地減少。

 

從事保險業15年的保險諮詢網站小花平台保險顧問梁鴻毅指出:「儲蓄險儘管佣金率較保障型低很多,但產品單純好賣、不需要太多售後的理賠服務、金額又龐大,一直是很多保險經紀人的銷售主力。儲蓄險退場,對許多經紀人而言,無疑是晴天霹靂!」

 

即使如此,要生存、轉型仍是一道必闖關卡。葉栢宏說:「2年前,大幅修改了保險經紀人的KPI,把保障型商品銷售分數大幅提高。」KPI分數影響了經紀人的獎金、競賽資格、升遷,等於是從制度面去誘導業務員提高保障型商品的銷售比重。

 

此外,數位化也扮演轉型的利器。例如,台灣人壽要求旗下保險經紀人必須自備一台平板電腦,內建由公司開發的軟體系統。「這套軟體不僅讓我把手上1000多名客戶建檔,舉凡客戶生日、紅利給付日、曾拜訪的時間等,都會主動提示,甚至還會結合公司的大數據資料,每當我去一個地方拜訪客戶時,也會跳出未開發的潛在名單!」台灣人壽宏寶通訊處業務處經理蕭凱駿說。

 

陳養國則表示,保險這個行業,一直有進入門檻低,成功門檻高特性,儲蓄險退場後,保險專業度將提高,服務也更為細膩繁瑣。「因此,未來將出現進入門檻逐漸提高,成功門檻逐漸降低的行業趨勢。」

 

另一方面,銀行通路占了台灣整個保險銷售45%至50%比重,且理專大多只賣容易說明、不需理賠後續服務的儲蓄險商品,所受的衝擊自然高於壽險公司或保經保代的旗下業務員。

 

記者走訪數家銀行財富管理部門打聽,理專們都有儲蓄險將愈來愈難賣的心理準備。「還是有很多理財型的商品可賣,比如說投資型保單、10年期以上外幣保單、年金險、結構債、高收益債、基金等,但這些產品銷售難度肯定比儲蓄險高,未來業績達陣壓力勢必不小。」一位上海商銀的理專說到。

 

即使如此,儲蓄險保費懸崖對銀行財管手續費收入的衝擊仍值得觀察。一般來說,財富管理手續費中,主要來源有保險、基金、信託及結構性商品等,其中保險占了50%至60%比重,是財富管理手續費收入中最重要的來源。

 

保險

▲點擊圖片放大

 

儲蓄險資金去從 有望讓資產管理業重現生機

 

據本刊統計,以2019年而言,台新金控保險商品手續費收入達56億元,占稅後純益的38%,是對保險商品手續費依賴度最高的金控。其次是玉山金控的25%,第三是中信金控的21%。然而,因今年以來國內新ETF與新基金募集市場反應熱烈,基金手續費彌補保險手續費的短少,也使這3家公認財管實力最堅強的民營金控獲利依舊穩健。但是,續航力仍待觀察。

 

儘管銀行財富管理手續費可能因儲蓄險退場而萎縮,然而,每年保守估計5至6千億元的儲蓄險保費,仍將尋求出路。這筆資金可能流向定存、股市、房地產、基金等,行蹤雖難以掌握,但可確定的是,留在台灣的比率將比移往海外大得多。

 

有2個重要指標,充分佐證這個趨勢。第一,過去一年來,外資賣超台股高達3700億元台幣以上,一向受到外資資金高度牽動的台股不跌反漲,仍出現7.1%的漲幅,是亞洲主要股市中表現最佳者。這顯示,外資賣出的股票,由充沛的「內資」接手,這個「內資」可能是台商回流資金、可能是國內壽險公司、可能是國內投信或證券公司,也可能是像前述趙媽媽這樣,把儲蓄險保費轉至ETF的螞蟻雄兵散戶。

 

第二,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境內基金規模在今年5月來到4.03兆元台幣,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30%。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張錫指出,國內投信產業陷低潮好幾年,過去2年宛如旱地拔蔥式地成長起飛。「ETF受投資人歡迎居功厥偉,但這背後也顯示,很多國人了解到退休金要透過投資、主動去賺,而不是買儲蓄險用存的,這種覺悟讓台灣資產管理產業生機乍現。」

 

這當中,最大的驚奇是「元大台灣高股息優質龍頭基金」的募集!今年3月下旬,一周內即募到468億元,超越「群益馬拉松基金」,成為台灣規模最大的主動式基金。這檔基金標榜「高股息」與「月配息」,符合眾多保守投資人胃口,大受市場歡迎,也為台灣資產管理注入一劑強心針。基金的熱賣,彌補了銀行銷售保險手續費短少的缺口,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因此,國內金控前5月獲利不懼保費懸崖,大多仍呈穩健勢頭。

 

保險產業發展中心董事長桂先農表示,保費懸崖雖帶來衝擊,但也帶來轉機。「業者可藉此調整產品結構,改善財務體質,以更好狀態迎接IFRS17號公報的到來。保戶將更懂得區隔保險與理財,有助提高保障之餘,財富更能穩健成長。」「保險經紀人將更專業導向,更用心為保戶做售後服務。資產管理業者則因儲蓄險資金的去化,而注入新的成長動能。」

 

如果因應妥當,儲蓄險退場,或許帶來的不是危機,而是創造保險公司、保戶、保險經紀人與資產管理業四贏局面的契機!

 

台股

過去兩年外資大賣台股4888億元,台股仍上漲5.7%,多少透露了「儲蓄險理財族」將資金轉戰台股的趨勢。(攝影/陳永錚)

 

儲蓄險

▲點擊圖片放大

延伸閱讀
不存定存!不買儲蓄險! 施昇輝:小資買股生息最妥當
不存定存!不買儲蓄險! 施昇輝:小資買股生息最妥當

2023-02-13

買保單養退休金?「最強歐吉桑」狂買10張儲蓄險,沈榮津的保單理財法
買保單養退休金?「最強歐吉桑」狂買10張儲蓄險,沈榮津的保單理財法

2020-06-18

購買保險前,先勾勒10年的人生藍圖!吳若權:在意外來臨時,才會有驚喜與感動
購買保險前,先勾勒10年的人生藍圖!吳若權:在意外來臨時,才會有驚喜與感動

2020-06-15

老父親申請70萬理賠,才發現兒子保險受益人被改為兒媳婦...買完保險,民眾常犯的一種壞習慣
老父親申請70萬理賠,才發現兒子保險受益人被改為兒媳婦...買完保險,民眾常犯的一種壞習慣

2020-06-11

保險業務員不想讓你知道的事:儲蓄險6年內利息絕對比定存低,簽了會後悔
保險業務員不想讓你知道的事:儲蓄險6年內利息絕對比定存低,簽了會後悔

20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