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保險局目前底定明〈2020〉年調降新台幣、美元和人民幣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民眾憂保費將變貴,加上儲蓄險研擬「死亡保障門檻」,未來高儲蓄型保單恐將滅跡,目前市場掀起一波「儲蓄險」討論熱潮。然而,現階段該不該搶買儲蓄險、若今年繳費到期,該不該解約把錢領出來?聽聽保險專家的3個忠告。
面對主管機關積極調整保險公司商品的結構,有保險業務員透露,確實有不少民眾詢問「快買不到儲蓄險了,現在該不該搶買」,市場上也有保險公司藉機以「晚了就買不到」的銷售方式,遭到立委質疑不當招攬。
雖然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表示,對此銷售手法「不以為然」,但他同時也指出,壽險公司、業務員甚至是保戶都要理解,在低利率環境之下,壽險公司承諾的3%至4%報酬率是否真的能夠做到,這問題應該要被正視,業者不能一昧銷售儲蓄險保單,且也強調「儲蓄險不會消失,只是保障成分要拉高。」
為了淡化儲蓄型保險的「儲蓄」性質,金管會正研擬設定儲蓄險的死亡保障門檻,「未來的儲蓄險是會綁保障,若在已經做好保障的前提下,單純就『理財』的角度來看,現階段確實可以趕快買,」磊山保經高級業務經理楊雅涵說道。
忠告一:儲蓄險預算和投資預算要分開。
「高儲蓄險商品快要買不到了,我有一張6年期的儲蓄型商品,今年繳費期滿了,不曉得要不要解約把錢領出來,轉投入其他較高報酬率的金融商品?」上班族小M苦惱地說。
針對小M的疑問,楊雅涵認為,「儲蓄險的預算和投資的預算,本來就不該放在一起」,現階段市場上的高儲蓄型商品,保障成本不高,就理財的概念來看,可以買進並當成「核心資產」的配置,也就是相對穩定、波動度低的資產,買了就放著;而投資應當成「衛星資產」,也就是波動度和報酬率都相對較高的資產。
「若把核心資產拿去衛星資產會很可怕,」她說,因儲蓄險較低風險的商品,是確保萬一金融海嘯來時,至少還有一筆安全的資產,若將這筆儲蓄險資金全轉到其他較高風險的金融商品,沒有核心資產的話,未來資產將要承擔高風險。
忠告二:舊儲蓄險保單,不要急著解約。
目前市場上有儲蓄性質的保險商品,以利變型商品〈例如利變型終身壽險〉為大宗,而面對各壽險公司不斷調降保單的宣告利率,不少民眾都擔心,原本持有的儲蓄險商品,未來可能沒那麼「有利可圖」了,因此產生是否該解約的疑慮。
楊雅涵認為,以6年期的儲蓄型保險來看,6年前的保單利率條件,多數都比現在來的優渥,買儲蓄型保險最重要的是要看「預定利率」,因保單的預定利率為固定數值。
而未來的保單的預定利率存有調降的可能性,若過去買的儲蓄險是保證預定利率,本身又沒有急著使用這筆錢的話,建議不要急著解約,因過去6年的預定利率肯定是比較高的。
至於繳費期滿,該放多久解約比較好?一般而言,建議可以觀察累計實繳保費和解約金的變化,以6年期的還本儲蓄型保單來看,通常放到第7或第8年,解約金額才會高於累計實繳的保費。
忠告三:買儲蓄險,不該只看宣告利率。
保單的宣告利率調降已成趨勢,楊雅涵認為,「民眾買儲蓄型的保單時,不應該只看宣告利率,很多業務可能只跟客戶講宣告利率,但宣告利率本來就是多出來的。」
宣告利率調降,影響的是保戶拿到的「增額回饋分享金」,也就是除了保險本身的保障之外,保險公司將投資的利得分享給保戶的部分。宣告利率並非基本保障的一環,而是額外多出來的回饋金。
她觀察,因為宣告利率的調降,市場上推出很多分紅保單〈分紅利率〉,來取代利變型保單〈宣告利率〉,但不管是分紅利率還是宣告利率,「民眾應該要當成是多出來的部分,拿到很開心,但沒拿到也不要覺得虧。買儲蓄型的保單要聚焦的是保證的預定利率,而非宣告利率。」
商品沒有對錯,只有合不合適!
過去被當成理財商品的高儲蓄型商品,未來將會淡化儲蓄功能、提高保障的成分。現階段若有閒置資金的話,楊雅涵認為,是可以買進儲蓄型商品的,若運用的本金不高,且有中長期理財規劃的需求,選擇中長期繳費年期〈10、15年以上〉的儲蓄險是適合的;6年期短年期的儲蓄險則較適合身上有預算的人。
整體而言,商品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該不該買儲蓄型商品,應該依每個人需求而定。磊山保經執行副董事長黃金木提醒,民眾在跟風搶購儲蓄險之前,一定要確認購買的商品是否符合本身的保險需求,千萬不要一頭熱,隨著消息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