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才剛過完2個月,保險公司業績就傳出佳音,因為資金去化不易,新台幣的避險成本過高,多家壽險公司準備停售躉繳型的利變壽險。
因為停售效應影響,三家壽險公司靠停售保單吸金超過726億元,當中富邦人壽單月新契約保費更高達363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78%,拿下2019年首月新契約保單業績冠軍。
從2008年金融海嘯、全球利率走低以來,高利率的保單相繼停售早已不是新聞,但每次在保單停售前,總有一波搶購潮,為保險公司業績大進補。面對保單停售、絕跡的銷售話術時,你真的需要跟風、去搶購即將停售的保單嗎?
仔細查閱近10年的停售保單,或者是因為調降利率、必須要漲價的保單,都有兩個共同的特點:高保費、低保障。仔細分析這些停售保單,都是以儲蓄性質為主,保障的成份相當少,完全無法轉移人生風險。雖說是保單停售,但更準確的說法應是「保險理財商品停售」。
以去年底至今年1月陸續停售的新台幣躉繳型利變壽險為例,若保戶不幸在繳費後身故,保險公司也僅在原繳保費上加計少量利息退還給保單受益人;不像定期壽險,繳費幾千元,能拿到上百萬的保障,當然無法轉嫁死亡風險。
埋下財務隱憂?小心縮衣節食養保單
也有許多消費者購買此類型保單,看中的是保單經過時間累積,所得的利率能高於銀行定存。
但此類型的保單往往成本費用很高,扣除給保險公司的成本及業務員佣金後,若無高保費折扣,保戶要到第3年末才保本,持有至第4至5年才能略勝台幣定存的報酬率,平均每年的投報率在1.09%至1.15%間。
如果,保戶如果持有5年內突然有急用想解約,當初繳出去的本金一定有虧損。
再認真算算這幾年的通貨膨脹率,儲蓄險略高於定存的投報,真的能打敗通膨讓資金不縮水嗎?每個保戶的心中都有個算盤,自己撥撥就能清楚明瞭。儲蓄險到期後充其量只是將本金略加一些利息還給保戶,並沒有保戶心中期待的那麼多。
也有保戶會說,利變型壽險設有「儲存生息」或「當年度增值回饋分享金」的機制,但這些回饋金都設計了複雜的計算機制,必須達到許多條件才能拿到。如同當年熱賣的分紅保單,至今真正能拿到分紅的保戶有多少?
事實上,保險的本質在於轉嫁人生風險,保戶在進行理財資產配置前應先檢視自己的人生風險是否已經大幅度的轉嫁。
例如,萬一現在因病或殘,收入中斷,銀行帳戶內的存款能因應多久?手上是否有哪些保單能得到理賠?這才是多數中產階級該優先考慮的事。
儲蓄型保單對一般雙薪家庭的上班族來說,很容易在未來的財務埋下隱憂,最後往往被高額的保費壓垮,但繳了很多年又捨不得解約,只好縮衣節食的養一張保單。
儲蓄型保單最大的益處,就是提供給高資產族群節稅、或資產傳承。下次,再有儲蓄型保單停售,記得別被業務員「鎖住高利」、「保單要絕跡」的銷售話術帶著走,仔細思考自己人生需求,才是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