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站就到家的捷運共構宅、超低總價買到2、3房,這些聽來讓人心動的好宅條件,背後卻有一些魔鬼細節必注意。要避免買到的跟期望的不一樣,就要懂得挑屋的門道。
房屋銷售經常都會有廣告DM,放上誘人的圖片及文案,吸引購屋族目光,消費者該如何看待這些話術,才不會買錯房變成冤大頭呢?由住展雜誌研發長何世昌為讀者解析常見話術背後,應注意的事項:
1 走路3分鐘到台北、10分鐘到商圈
應問清楚是指點對點的「直線距離」,還是「開車路線距離」,兩者差距很大。若是開車,還得注意是尖峰時段或離峰時段的車程。如果是廣告訴求走路N分鐘,則要看個人腳程,建議可比對Google Map設定步行路線做參考。
2 明星學區在旁邊
建議事前可上網或到相關機關詢問所屬學區,若是公立額滿學校,設籍當地不見得一定能入學,應注意是否有其他入學條件。私立學校則無學區問題,通常是建案打明星學校來吸引家長目光,實際上就算不在私立明星學校附近買房也能就讀。
3 包租代管高投報
注意契約內容怎麼訂,對方宣稱的租金與投報率有沒有偏高不實?近期有些建案打出高投報,但實際上卻用自備款去算投報率,投報高達10幾%,並不真實。
4 萬坪美景當鄰居
廣告視同銷售契約的一部分,若賣方表示某一戶可看到廣告上景觀,實際上卻沒有, 賣方是違法的。不過,多數建案廣告會展現開闊景觀,卻不會強調哪一戶可看到,這部分灰色地帶很大。
5 超低自備款輕鬆成家
可能是建商提供的公司貸或是信貸,再搭配房貸。公司貸一般沒有利息,還款期限多是2到3年,要注意若違約時的條款,看能否為自己多爭取緩衝期。至於信貸,貸款容易但利息較高,還款負擔較重。
6 全齡化公設飯店宅
若廣告上強調有某某公設,交屋時卻沒有,那麼建商恐涉及廣告不實。實務上保守估計,大約有超過半數建案的公設屬違建,這部分就看個人能不能接受了。
另,消費者不要只看公設比數字高低,更要留意室內實際坪數有多少,公設低不代表實坪就多。因每個人喜好與習慣不同, 選自己用得到的公設最重要,多元公設並不是購屋必要條件。
7 捷運共構宅到站就到家
要注意噪音與震動問題,部分共構宅還有室內隔音不佳的弊病,建議購買成屋,實際到現場體驗後再決定比較好。
其次,捷運共構宅的室內坪數會比同坪數的一般住宅來得小,這部分也要注意使用空間夠不夠。
8 輕鬆享有雙捷運
所謂雙捷運, 可能等於「離捷運很遠」,因為雙捷運通常在兩個捷運站中間,或離兩個捷運站都有一段距離,但建案卻號稱雙捷運,看似交通相當便捷。
9 超低總價買3房
近期許多2房坪數不到20坪,3房坪數不到25坪,看平面圖好像很正常,可是實際上都是「迷你房」規畫。建議消費者買這類房子,要問清楚「尺寸」,以及能不能放得下正常規格的家具。
廣告戶、保留戶、最後戶是買到賺到?
隨著近期房市買氣回溫,建商為了能加快銷售速度,往往會藉由行銷,打出「廣告戶」、「最後精華保留戶」、「最後一戶」、「地主保留戶」等促銷手法,吸引買方上門。
以「廣告戶」來說,大多主打「低於」區域行情的「總價」或「單價」,吸引民眾前來看屋。屋比房屋總經理葉國華指出,一般來說,首購型及中小坪數低總價產品運用「廣告戶」手法較為常見,有不少機會是底價行情,可以作為跟建商議價的出價依據。
不過,「廣告戶」雖然有機會最便宜,但產品通常有一定的缺陷。至於「最後精華保留戶」、「最後一戶」、「地主保留戶」這類廣告詞也是房屋銷售業者常用的銷售手法,一般民眾不容易辨別真假;葉國華提醒,民眾碰上這類物件可別衝動,畢竟房屋這類高成本的產品,想要物美價廉本身就相當不容易,別為了貪小便宜,而中了包裝的毒藥。
本文摘自今周特刊《買房實戰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