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眼所見身邊不少朋友,有家、有妻有子、從事穩定工作、收入亦豐、名下沒有房產,但生活、見識,還有臉上的笑容總讓人稱羨。討論「怎麼不買房」這個議題,他們都大抵表示,只是少了房地產的資產配置,其餘的投資理財有所涉獵。
買房或租房,這僅僅是一種選擇罷了。
小時候曾經跟著父親到銀行申請貸款,當時沒能理解為何要去銀行、要做什麼。離開銀行的時候,我坐在野狼機車125後座,父親將一個不太厚的土黃色紙袋,放在他跟我的座椅中間,囑咐我要抱好,還說了一句:掉了,就死定了。
我不懂「死定了」是什麼意思,但是因為隔著土黃色紙袋,坐著車很不舒服,更怕自己不小心摔下車去,沿途回家,我死命地抱緊父親,還抓住父親腰間與靠近皮帶之處的藍色工作服。到家時,父親見我下車時仍然雙手緊緊護蓋住紙袋,笑了問我:你知毋知,這係什麼嗎?
那一年,我剛上幼稚園,印象中,還指著土黃色紙袋說「長方形,農老師教的(當時幼稚園老師姓農)。」而那一個土黃色紙袋,裝著45萬元。當然,當時的我不太知道什麼叫作錢,更不懂這數字的意義。
沒記錯,民國71年以前的房貸利率為13%以上[註1],父親說繳給銀行的利息快要跟貸款金額一樣多了,以致於後來他買任何東西,包括家電用品、汽機車、另一間公寓,都會用現金買。
當時不太能體會,為何10幾年後、繳完貸款的那一天,父親特別請全家人吃飯;只依稀記得,吃飯時,他很興奮地跟全家人說了句「總算出頭天了!」
若干年後,我自己買房,總算稍微知曉箇中的滋味。全球金融風暴後,2009年32歲的我買下人生第一套房,房價不到1,300萬,2成自備款;房貸約為1,000萬,還款20年,每期本金加利息還款5萬元以上。裝潢、家電、家具等費用另計,每月另外必須負擔將近4,000元的大樓管理費。
對了,忘記說,這間房子大概就是打開大門,就能一眼看穿屋裡四面、十步內能走到牆壁。還記得父親從中部北上、首次看見我在台北買的房,第一句話就說:「這種房子怎麼住人!」
殊不知,當時敢想著在台北市有房,已是困難;真能有個房,更是難上加難。10年後,趁著房市還沒有掉到最低檔前賣掉房子,房價雖小有獲利,但心理強烈覺得,其實這僅是賺到這幾年「繳交房貸代替房租」。最終,就是一場強迫儲蓄。
買房這10年的日子總感覺日子過得挺辛苦的,物質上的縮衣節食倒是還好,心情上老是覺得一種壓迫感,覺得自己必須苦哈哈過日子,然後省錢、省錢、省錢。每月就是等待著銀行自動扣款房貸的日子,那天一過,感覺輕鬆過關,但是隨即又要等著下個月的同一天。為此,我還刻意將房貸扣款日安排在薪資發放日的隔一天。一整年,大概就是遇到年終獎金那個月,會稍微感覺手頭寬裕些,可是算上過年紅包、年繳壽險、汽車保險,加加減減,年終獎金也就沒了。
房子賣掉那天,房仲請我在房屋買賣契約書上面簽名。落筆的那一刻,我忍不住眼眶泛紅,「這10年,也就這樣過了。」由於短時間找不到下一間合適的房子,轉買為租,一眨眼也就這麼過了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