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剛結婚的時候我並沒有認識到房子的重要性,因為自己沒存到什麼錢,也不願意父母花費太多,即使有買房的機會,也因為考慮太多而錯過了。
婚後和父母同住,很快有了孩子,說實話,一大家子人一起過日子是真的不容易。這種不容易包括了和長輩的相處不容易和我們夫婦、小孩之間的相處不易。
我和丈夫要工作,孩子理所當然托給了父母,一開始長輩對孩子還是覺得很新鮮的,也樂意照顧,但時間一長,長輩們也不願意每天悶在家裡,只要有機會就想出去走走,打打牌,聊聊天。這當然也無可厚非,只是我從一個自由人徹底變成了一個不自由的人,白天工作,晚上回家帶孩子,週末繼續帶孩子,生活完完全全被框死了。
當然,孩子是我們自己的,作為父母,我們有這樣的義務。但因為孩子而引發的各種不愉快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大家耐心的消耗而不斷產生碰撞,讓我和丈夫都有些吃不消。生活理念不同,帶孩子的觀念不同,沒有共同的話題,不是壓抑自己就是產生爭執。
漸漸地,我們後悔沒有早一點買個房子,因為沒有自己的家,除了房間,沒有其他可以待的空間。
因為沒有自己的房子,買回來的東西不是被閒置就是不知去向。
因為沒有自己的房子,不管是用電還是用水,總會被父母嘮叨一通。 因為沒有自己的房子,孩子六歲了,還沒有自己的房間。
因為沒有自己的房子,即使心情不好也不能表現出來,父母會認為是對他們有意見。
這個時候,我才明白了房子的意義,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年輕人熱衷於擁有自己的小家。才明白為什麼有些長輩寧願和子女住同一個社區也不強求住在一起。原來親情,也需要控制距離,因為我們都是平凡人,總有自己的私心和立場,可偏偏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不能苛求別人和自己的想法一致。
很多人都覺得很多年輕人早早就買了房,很神奇又很悲哀,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年輕人熱衷於買房,其實更多的是因為一個問題:焦慮。
生活在現實的社會裡,漂泊的年輕人不僅看到了而且還切身體驗到了沒房的人是怎麼活著的,他們深深明白在苦難中的掙扎有多麼煎熬,他們不想讓自己一輩子活在這樣的生活中,更不想讓自己的孩子也活在這樣一種焦慮裡。
房子對於大多普通老百姓來說,更像是一種終極的自我救贖或者被救贖,好像生活裡所有的一切,都會在買了房子之後發生改變,於是在無法依賴社會的規範或者制度的約束來取得自身福利的時候,買房也就成了年輕人留給自己的一份尊嚴。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年輕人對於生活和買房的焦慮,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房產市場的發展。
而年輕人買房,靠自己肯定不太容易,所以就會出現全家傾兩代人之力買房的現象,有些人肯定會說既然買房如此不易,又何必非要買房呢?其實對我們而言,房子早已經不是單純的房子了。
畢竟,年輕人也需要一個能給自己安全感和穩定感的地方,可是租房的話,好的房子房租就要花費不少的薪資,差的房子又住的憋屈,房東還會時不時來突擊檢查,生怕你把房子裡的傢俱家電用出一點毛病。總之,住在別人的房子裡,再加上時不時的搬家,安定感就別指望了。而這一切的煩惱,都包含但不僅限於沒錢。
有人喜歡家的溫馨,就會有人喜歡租房,但無論你是長租還是短租,人都是漂泊的,租金會不斷變化,愛情想開花結果也遙遙無期。而且就算你相信愛情,你丈母娘她不一定信啊,說「丈母娘推高了房價」什麼的,雖不至於,但無疑「結婚就要買房」是部分年輕人選擇買房的一個原因。
當我還年輕時,我也曾暗自反對年輕人買房,更不喜歡「成家先買房」的說法,但這種念頭隨著時間已逐漸改變,當半輩子房奴也罷,我想要個房子,有屬於我和家人的窩,哪怕只有幾十年。 但不管你買還是不買,這都是個人的選擇,好與壞,笑與淚,做出選擇後自己能承受相應的結果就行了。反正目前的情況基本是,在合適的時機不買房、不上車,想等下一班再上去就比較難了。
為了幫助讀者對房地產的趨勢、脈動、運作和生態有進一步和系統化的了解,筆者推薦大家可以參閱「胡偉良的房產世界」這本書。
※本文授權自好房網,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