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著指考便車,每年暑假總會有很多相關議題被討論,今年最大的亮點,大概就是大學宿舍不足的問題。
根據教育部統計,目前大學宿舍量約32萬床宿舍左右,申請住宿學生35萬人、獲准住宿申請率逾八成,但有學校有條件規範大一新生與外縣市生,也讓實際分配並沒有數據上那麼平均,也因為這些需求存在,當大學包租公一直被視為優質投資。
確實,大學招生穩定,多數學生單純不生事,租金年收兩次,房東不擔心欠租,房客掌握度高,即使是違建或是其他違法之虞的建築物,但在看在供給有限,學生求便宜的心態下,多數無人檢舉,讓房東們安心收租數十載,有很長一段時間,大學周邊套房產品一直是投資者的心頭好。
不過,這幾年在中後段大學旁的租屋市場有些改變。考上後段學校學生的家長,希望孩子以通勤取代住宿,加上新大學興建時多增設宿舍或是採取外包,以及學生對居住環境要求提高,經營起來沒有以前那麼快活。
這一切相較於正在進行式的大學退場,都是小事。
截至目前為止,全台還有近10所學校面臨退場與否的爭議,教育部預估未來10年,大一新生會比今年大減逾9.5萬人,私立大專院校倒閉的骨牌效應才正要開始,現階段的宿舍不足,幾年之後極可能大翻牌成為供給過量,只著重增加供給,未來必然也是資源浪費。
也因此,如何增加宿舍的使用彈性,甚至於能夠增加營運效益,是在興建之前最該思考的課題。
目前教育部提供的校地興建、周邊公有地或舊有國中小改建,以及協調地方政府提供社會住宅作為供給等方案。在這三大方案中,社會住宅原本就在政策規劃內,調撥影響相對小;可是前兩者牽涉到土地使用,以及興建時間問題,從無到有過程中若能不只是針對學生需求,還能搭配日後得面臨的高齡長者居住,或者是與內政部包租代管配合,整合有限資源,創造無限想像,也是功德一件。
至於另一個問題是,或許有人問,要不要繼續當大學包租公?
如果純粹追求高投報率,選擇在山高水遠的後段大學,那還是早點退場安全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