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做慈善,大多以捐錢、捐物為主,為了確保善款能發揮效用,陳濟安建立了一套「到位」的捐助模式,目前為止共認養了六十二個孩子。有方法地做慈善,讓慈善事業成了「傳家寶」。
「爸,那位就是乾爹。」一見到陳濟安,林爸爸二話不說,立即拉著兒子下跪叩謝。這樣的場面讓陳濟安有點不知所措,連忙上前扶起。林爸爸說:「你是我的恩人!」這一段感人的場面,要從一九九六年的緣分開始說起。
在病榻中,曾經許願要做慈善的陳濟安,從九六年起,開始透過家扶中心尋找可以資助的人。在家扶中心給的幾個案例中,有一個特別吸引陳濟安,那就是林小弟。當時正在就讀小學五年級的林小弟,應該是過著無憂無慮、父母寵愛的日子,結果父親因案遭逢牢獄之災、母親憤而離去,頓失雙親的林小弟,只好與祖父母相依為命。
看到這個案例時,陳濟安的童年景象浮上心頭。他想起小時候,父親生意失敗背上龐大債務,每回債主上門討債時的不安全感,還深深烙印在腦海中。他想,林小弟的心境,應該和當時的他差不多,當下就決定認養林小弟。「他是第一個,也是狀況最多的一個。」陳濟安說。
剛開始接觸林小弟時,他正處在青少年的叛逆期,不僅叛逆頑劣,更對社會充滿憤怒。為了改變他的態度,陳濟安不僅給予金援資助,更費盡心思開導他。「我每周都會去看他,並且常帶他出來走走、聊聊,希望改變他憤世嫉俗的想法。」
陳濟安對林小弟的照顧,不光是金錢上、心理上,甚至在林小弟就讀國中期間,祖父母相繼過世,陳濟安一手包辦所有的喪葬事宜,並安排他後續的就學、居住等。陳濟安的幫助,漸漸感化了林小弟對外人與對社會的敵意。「還好他國中時沒有變壞,又順利考上公立高中,最後讀到交大研究所畢業,現在在聯發科上班。」陳濟安談起這位乾兒子時,眼中盡是得意與關愛。
除了林家人,陳濟安還與另外六十一個家庭有這樣的緣分。
乾兒子、乾女兒眾多,團圓飯得席開八桌
今年大年初五,樹林一家餐廳內高朋滿座,不時傳出笑聲。原來有人包了八桌請客,這一天的主人就是陳濟安。每年,他都會趁著過年,與他曾經認養,或是正在認養的「孩子們」大團聚。十幾年來,陳濟安陸陸續續認養了多達六十二位乾兒子、乾女兒,所以,每年例行性的圍爐,成了「陳氏家族」的大事。
這一天,彼此間沒有血緣關係的「大家庭」齊聚在一起,滿滿的八桌人,有老有小,還有坐在地上玩耍的小孩。「他們有的已經結婚生子,有的會帶自己的爸爸媽媽來。」陳濟安說,開心的感覺,好像這些人都是自己的親人一般。陳濟安的太太曾笑稱:「百年後,替你披麻帶孝的陣容會很龐大。」的確,依照陳濟安目前固定一年認養四名來自單親家庭的兒童,不到十年,他就會是擁有百位兒女的「爸爸」。對於認養需要幫助的小孩,陳濟安說「這件事情只會繼續,不會停止。」
被陳濟安視為「永續經營」的慈善事業,如同水車一樣,一旦啟動就無法停止。而支持他認真看待與經營慈善事業,最大的動力來自於他在病榻中熟讀的《藥師經》。藥師在行菩薩道時曾發下十二大願,其中的第七大願,就是希望大眾的「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者」,聽其名號,悉能消除。陳濟安體悟後,希望以一己之力,讓無親無家者可以得到家庭的溫暖。
就是這份來自《藥師經》的體悟,成了他做慈善的最大助力。為了讓慈善事業得以永續經營,陳濟安特別規畫出「認養、陪同」模式,經過十幾年,這一套模式已經能自行運轉,善念、善意也在運轉中發揮出來。
為了讓真正需要被扶助的孩子獲得照顧,陳濟安在認養前有一套「面試原則」,確保捐助的金額,可以確實用在小孩身上。「捐助前,我都會去他們家裡拜訪,看看他們家裡大人是什麼樣的人,不要錢去了,卻被大人拿走,那就不好了。」做業務出身的陳濟安,自信對看人很有一套。「通常你interview(面試)完就會知道,這個家長是不是非常疼愛孩子,是不是因為一些不得已的狀況才需要有人幫助。」
除了捐助前要先「面試」外,陳濟安還設計出「周薪制」。一方面讓被扶助的小孩有如何花錢的概念;另一方面,萬一錢不小心被大人挪用,也不至於出現挪用過多現象,利用一道道防火牆,確保小孩子的生活無虞。所以,陳濟安為每位認養的孩子開設帳戶,國中以下的「周薪」一千五百元,高中以上的則給二千元,每筆零用錢都直接匯入孩子的帳戶。同時,每年還會額外多給學雜費,一直付到孩子們自己喊「停」為止。不少孩子讀到大學,開始打工、有了經濟能力,都會主動把這筆零用金退回。
專業管理,讓愛心能流傳下去
「這些孩子都很爭氣,通常等到他們上大學了,會比同年齡的孩子更懂事、更獨立。」陳濟安的這些孩子們,幾乎都能考上公立學校,或者就讀軍校、警校,讀到研究所的多達七、八名。在陳濟安種下善念的種子後,也迴向給他的親生孩子。陳濟安的大兒子,在與爸爸資助的小孩們相比之下,覺得自己幸福太多了,開始奮發向學,並在學業與就業上,有不錯的成績。
隨著陳濟安認養的小孩越來越多,「資金」成了頭痛問題。過去,陳濟安都能靠著從股票上賺來的錢,維持認養小孩的計畫。但在二○○○年,他投資的茂矽不僅是「零」獲利,還倒賠了手續費,讓他驚覺,光靠賺股票錢來認養小孩,絕非長久之計。且當時認養的小孩超過十位,他心想,「我對這些小孩有責任,要做就不能中斷,這些孩子已經受了一次傷害,若有一天突然沒辦法繼續資助他們,對他們來說,將是二次傷害。」
買新套房收租,用來認養孩子剛剛好
這份負責任的心,讓陳濟安檢視並調整自己的資產配置,把原先只投資股票的資金撥出一部分,去買租金相對穩定的小套房,當起「包租公」。
為什麼只買小套房,不買一般的住宅?「小套房好租,況且我都買在新莊、樹林,附近有輔仁大學,還有外來人口,房子一定可以租得出去」。陳濟安說。那段時間,他常常拉著太太一起去看房子,只要新莊、樹林一帶有新推出的小套房建案,他就會去看,看房子成了他的假日功課。只要適合的,常常會一口氣就買下數間。累積到現在,他一共買了四十餘間小套房,以每間二百餘萬元到五百餘萬元計算,他花在買房產的金額就上億元。
為什麼只買新套房?不買二手的?「新套房房子新,管理比較好,通常會住小套房的人,都希望安全性高一些。」看準小套房承租客的心理,加上陳濟安都是把小套房裝潢好,帶家具、家電一併出租,往往能夠租到不錯的價格,租金投報率就高達四%。
過去,平均認養一個小孩,就買一間小套房的陳濟安,這兩年因為房價過高,投報率不划算,於是先暫停買房計畫。其實,光是這些小套房,一個月可收租六十萬元,恰恰足夠三十位目前還在照顧中的孩子所用。
「我已經和我兒子交代清楚,房地產只能多買,不能賣!因為認養孩子的事業不能斷。」不光是陳濟安與太太把認養小孩當作一輩子的志業,也和兒子有共識,要當作「家傳事業」,把做慈善當作陳家的「傳家寶」。
隨著認養的小孩越多,「陳氏家族」越來越龐大,要如何讓被扶助的小孩獲得最好的照顧?陳濟安特別設計出「家庭日」,每個月所有的孩子都會聚在一起,用一家人的心情去互動。而曾經、或是正在被資助的小孩,在分享彼此的成長和心路歷程後,也都能得到正面幫助。因為家庭日的關係,「長大的、獨立的孩子,都會回來照顧下面的弟弟妹妹。」陳濟安欣慰地說。
六十二名乾兒子、乾女兒的年齡,從小學五年級到三十歲都有,要如何管理,是一件棘手的事。曾有帶領部屬經驗的陳濟安,採取一對一的方式照顧。「我會帶著大哥哥去見新來的小孩,告訴他,這個大哥哥,以前也和你一樣。」有著類似境遇,比較容易接受對方,自然會有同理心並融入這個大家庭。
「這些大哥哥、大姊姊都是全方位的照顧,除了平常會關心生活起居,每逢假日,大的會帶小的到自己的住處玩幾天,寒暑假也會一起出遊。」陳濟安自己和孩子們,培養為彼此可以勾肩搭背的朋友;如果遇到女孩子,則由太太多出一點心力照顧。
現在陳濟安最大的休閒活動,就是開著車帶家人和他口中的「孩子們」去爬山。「誰有空就一起來。」按照陳濟安每年認養一梯(四名)孩子的速度,要投入的責任只會更大。陳濟安笑著說;「每年會有四個『新生』進來,也會有四個『畢業』啊!」
對子孫滿堂的陳濟安而言,最大的成就不只是看到孩子們長大、獨立,「他們有些已有經濟能力,過年想包紅包給我,說要孝敬我。我都婉拒,要他們把錢拿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因為我這樣對他們,希望他們再把得到的回饋出去。」
十五年前,陳濟安的一顆善種子隨風落地,多年後,這顆種子不僅長大、茁壯,還開枝葉散,又轉化成一顆顆小種子,飄落在各地形成另一個善循環。陳濟安因為搭配投資股票、小套房,在有充裕的資金下,讓慈善事業得以永續經營。
▲點擊圖片放大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