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房地產的解套之道 P.18

房地產的解套之道 P.18

上個禮拜我們才剛談過網路公司的第二次機會在「無線」上網,因為有線的網際網路市場使用者,已經被早期業者以免費方式養大胃口,所以有線部分要再向使用者收費已經難上加難。沒想到才剛截稿,便傳出號稱網路原生報的網路媒體明日報宣布結束營業的消息;這讓我們更加覺得,除非有革命性的作法,不然有線網路的發展似乎已經走入死胡同了。

談過網路之後,這個禮拜我們來談談與網路剛好是極端的房地產。在英文裡,地產是 real estate,指的是真正有形的資產,與網路裡所強調一切都是 virtual、虛擬的境界正好相反。

在台灣,有一陣子我們都以為只要擁有房地產就是有錢人,在這種觀念下,房地產的價格被炒得相當高。同樣的錯覺則在網路上繁殖,不久之前,每個人都以為只要跟網路沾上邊,相關價格就可以炒得半天高;包括網路公司的股價、網路的設備、網路公司的辦公室,當然更包括網路公司的員工薪水及網路新貴的身價。把時間拉長來看,其實有點荒謬,在實體與虛擬的兩個極端,前後十年所呈現出來的怪現象竟然相當神似。

房地產雖然是十多年前的貴族,十年來卻已成為落水狗,但是現今台灣有不少經濟、金融問題,還是緣自於房地產;其中最嚴重的,就是衍生出銀行的信用危機。台灣當局若能積極解決銀行的壞帳問題,相信房地產的問題也可以一併解決;不過如果對解決銀行、房地產問題的過程,抱持過度樂觀期待的人會發現,一旦台灣認真處理銀行不良擔保品時,初期房地產的市況會比現在更慘。

過去人們在購買房地產時,多會向銀行申辦貸款,而房地產的價格大約高出貸款金額的二成以上;可是當房地產價格掉下來後,現在房子若以市價賣出的話,肯定已經低於當初的貸款金額,屋主當然不願意以低價出售;但是買方很清楚知道房地產的現值,不可能依賣方所希望的價格購買;在雙方期待落差太大的情況下,房地產的市場機制便遭到凍結。

賣方之中有很多是營建公司,為了業績及獲利,更重要的是,為了以後的房子賣個好價錢,他們更不可能削價求售。事實上,現在有房子的人,因為房子老舊了、家裡人口增加了、孩子要念好的學區、經濟改善要住好的環境等等因素,一直存在著換屋、購屋的需求。但是由於房價受到前面所提到的因素限制而降不下來,以致這些潛在的換屋購屋需求沒有能力進場,空屋率自然居高不下了。

現在政府有心要解決房地產的問題,採取兩項措施,一個是資產管理公司,一個是開放外資購買台灣的房地產。

在實務上,如果房地產的業主還不出向金融機構借貸的錢,金融機構便可以取回並處分擔保品;不過因為執行上有困難,以致不良擔保品成為金融機構的頭痛問題。資產管理公司或資產再生公司以折價向金融機構買下不良貸款,因為取得債權時有折扣,所以可以比「市價」(買方心中希望的價位)低的價錢在市場上出售。

由於市場上換屋、購屋的需求一直存在,只要有比「市價」低幾成的標的出現,一定很快就能成交。當這種案例漸漸多起來後,原本沒有人氣、缺乏成交量的房地產市場,尤其是次級市場,將會因為一部分的市場資金流入,而開始慢慢加溫、恢復部分機能。

當房價往下掉,成交量便跑出來,此時市場才赫然發現,原來房地產的價值並沒有原先想像中的高;一旦這股趨勢成氣候,便會像股價跌破支撐線後賣壓湧現的情況一樣,持有者會不計價以跌停掛出,只求變現;在房市上,折價的空間就跑出來了。所以當價格出現全面下跌時,就代表房地產市場回復生機的開始。

至於銀行的呆帳,過去銀行會想盡辦法掩蓋真實的數字,可是當大家對金融逾放的實際情況有所了解,加上銀行吹起合併風潮,呆帳問題早晚都得掀出來,於是金融機構的主事者便了解繼續隱藏問題也沒什麼用。同時社會也慢慢能夠接受銀行有高逾放沒什麼稀奇,有魄力打掉呆帳才厲害。

在這種時候,如果銀行還在遮遮掩掩,大家更會亂猜實際的洞到底有多大。當銀行承認有多少呆帳時,大家反而會覺得這是銀行有面對問題的誠意、處理問題的決心,進而對銀行產生信心。

美國在一九八九年開始處理銀行的呆帳問題,初期呆帳確實降低,但是到了九一年時,受到經濟不景氣的衝擊,呆帳又開始爬升;不過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呆帳又往下走,而且下降的速度非常快。

因此我們要有心理準備,就是當逾放比率上升的時候,並不表示問題繼續惡化;同時今年的景氣不是很樂觀,也增加了呆帳上升的壓力;但是若開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時,儘管短期效果不顯著,但長期則一定能看到成效的。

市場就是這麼一回事,我們很難作出正確的預測;當看到問題變得更大的時候,往往就是問題改善的開始,表面所看到的與背後正在醞釀的常常是相反的。

至於開放外資購買台灣房地產一事,我認為台灣的房地產供給太多,或者另一種說法是,台灣的人口太少;房地產供給過剩的問題難解決,台灣人太少就好辦了,多進口一些人就成了。

我們一樣拿美國的經驗作說明,一九七○年代,阿拉伯國家因為原油大漲,所以口袋裡錢多得不得了;由於油價是以美元計價交易,所以阿拉伯人多得是美元,便跑到美國大買房地產。當時美國正受到油價高漲而導致的通貨膨脹之苦,土地資產價格節節上升;不少美國人非常痛恨惡劣的阿拉伯人在油價上大賺一票,讓美國經濟千瘡百孔,然後又回過頭來吃下美國的房地產。

可是事後發現,由於通膨促使房地產飆漲,阿拉伯人進場時,剛好買到最高點,對美國人而言,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第二次的經驗發生在一九八○年末、九○年初,日本國內的經濟泡沫膨脹到最厲害時,房股二市的價格漲到令人難以想像的地步。由於錢實在太多了,日本人又把腦筋動到美國的房地產上;不巧的是,當時美國又面臨另一次的通膨,雖然美國的房地產價格已高, 但是和日本相比,只能算是小 case,所以日本人便將本國昂貴的資產轉換成美國的房地產;後來這批日本資金全數鎩羽而歸,甚至血本無歸。

阿拉伯人及日本人挾著雄厚的資金實力,以為可以在美國房地產市場討到便宜,可是在高價進場後,房價便開始往下掉,到最後逼得兩大炒手只好以極低廉的價格出脫,最後獲利的還是美國人。

台灣的情形當然不盡相同,雖然現在房價仍不算便宜,但是畢竟已經走了十年的空頭,所以對即將開放進來的老外而言不能說貴,不過這時讓外資進場也沒什麼不好。最了解這個市場的還是本地人,外人怎麼贏得過地頭蛇呢?就像美國人知道自己房地產的價值,有外人來買,就高賣低買;而且外資進來也會給台灣房市帶來新的資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