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台北市最精華的信義計畫區裡,接連推出「清翫雅居」、「信義富邦」與「敦峰」三大豪宅個案,為沈寂半載的豪宅市場爭霸點燃廝殺的戰火。這三個大案一站上台前,自然令得房地產同業滿心期待,不過對半同業的建築師來說,位在敦化南路上的敦峰接待中心,更是讓他們的眼睛一亮、心中驚道:「這不是萊特的蜀葵居嗎?」
這樣的設計是別有用意?還是被模仿風吹到?「是的,這個接待中心的確參照了萊特的蜀葵居,而會這樣設計也是別有用意。」設計「敦峰」接待中心的大昕設計公司設計師歐瓊遙坦率的說,按業主全坤興原先的規畫與設定的客層,「敦峰」走的是古典路線,所以在廣告文案中才會出現「博物館級百坪豪宅」的字眼。不過接下了接待中心的設計案後,大昕卻有了新的企圖。
在總設
論及萊特(Frank
Lloyd Wright )的風格, 就常有人拿他與十八世紀英國的伍德(JohnWood )相比, 因為萊特向來以「自然」為最高的建築原則,高喊「有機建築」的口號,以對抗現代建築的工業美學。可能就是這點讓
不過,萊特生前曾說過:「房子不是博物館,而是給人住的,不光是好看就夠了。」對用「博物館級百坪豪宅」做廣告訴求的敦峰來說,大昕的設計是否又是別有用意,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確定的是,萊特風僅只出現在接待中心,將來房子是不會如法炮製的。畢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敢像台中均偉建設梁秀全和建築師賴枝田,蓋出「高第榛園」這樣的產品。
「馬桶建築」終成傳世之作
建築師黃健敏經過「敦峰」等建築師,一眼就發現「敦峰」接待中心很像萊特蓋在美國加州好萊塢的蜀葵居( Hollyhock House ), 不過黃健敏說:「不要說一般人不知道,可能有些建築師也沒發現。就像紐約古根漢美術館,雖然很有名,但還是有很多人並不知道這是萊特的傑作之一。」
的確,去過紐約的人都對古根漢美術館(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York City )的奇特外形印象深刻。想當初,剛落成時許多紐約客不以為然的以「馬桶」斥之,但後來成為受歡迎的紐約地標後,就有人改用霜淇淋或貝殼喻之。而事實上,紐約古根漢的命運也正是萊特一生的寫照。
世上少有建築師能像萊特這樣,一生設計了兩萬多件作品,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作品都是在別人退休後的年齡以後才完成。直到他以九十二高齡辭世的前夕,他仍埋首案前。直到現在,仍有人樂意買下他生前的設計圖,建造新的建築。今天美國境內由萊特設計的建築,已有五十多座改為紀念館,供世界各地的萊特迷參觀。而他的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東京帝國飯店(Imperial Hotel,Tokyo)、賓州落水山莊 (Fallingwater, Bear Run, Pennsyvennia),
更是萊特迷必定朝拜的聖地。
在萊特眾多的作品中,蜀葵居原本並不是最傑出,甚至還不是他親自完工的作品。在一九二○前後四、五年間,萊特雖忙於東京帝國飯店的工程,也為此而居住在東京,
但他同時還設計了幾棟私人住宅及學校,另外還接下班斯達爾 (AlineBarnsdall)女士位於洛杉磯橄欖山 (Olive Hill)上的住宅工程,就是蜀葵居。
雖然在萊特設計之初,加州流行的是西班牙中世紀式建築,但由於班斯達爾選定蜀葵花作為裝飾上的主題,萊特便決定把它設計成迥然不同的格調,既富當地色彩,又能表現屋主愛好戲劇的個性。但問題來了,住在東京的萊特對蜀葵居的落實根本就鞭長莫及,當營造廠看不懂他的設計圖時,常只能靠電報解釋。有狀況發生,萊特根本找不到班斯達爾這位愛旅行的富家女。
蜀葵居 後現代建築之光
遠隔重洋,加上「王不見王」的結果,萊特、班斯達爾和營造商之間的誤會愈來愈多,有時一言不和,竟互想對罵起來。最後不得已,萊特找來自己的大兒子,在當時前途極被看好的建築師新秀洛依幫忙,長期派駐洛杉磯,負責監督工程的進行,總算順利進行。有趣的是,這棟住宅取名自附近漫生遍地的蜀葵,在完工之後,被當時的業界視為過氣的模仿之作,但現在不可同日而語了,建築界一致公認它是後現代建築之光,也是萊特的經典傑作之一。
對於像萊特這位偉大的創意家,世人總是褒貶有加,有人說他霸道,有人說他自私,也有人說他是十九世紀的遺老,但沒人敢否定他是個天才。從未受過正式學院訓練的萊特,提出的「草原風格」、「有機建築」理論,創意獨具,其才華不僅表現在建築外觀,更展現在室內設計、家具、擺設,甚至是女主人的衣飾上。萊特設計完成後,屋主想要多掛一幅畫都嫌畫蛇添足。這也就是人家說他霸道的原因。
雖然萊特生前毀譽參半,死後卻聲譽日隆。事實上,自負的他就曾自認是古今中外最偉大的建築家。果然,他與法國的柯比意( Le Corbusier ),以及德國的密斯( Mies van der Rohe )和葛羅培斯
(Walter Gropius)並稱現代四大建築大師。可是,在四位大師當中,只有萊特是美國人,但美國的大學建築學院,都是三位歐洲大師的學理傳播者,唯有萊特未受到尊崇。雖然如此,台南藝術學院校長漢寶德認為,萊特雖被現代建築的學院派所排斥,使得他有一種獨行俠的風格。但萊特不在乎外型是否好看,重要的是,建築有沒有生命,能不能與居住者的心靈合而為一。漢寶德認為,世上的建築大師裡只有他重視這點,一個想自生命深處愛上建築的人,都應該從學習萊特開始。
要會玩樂器 才有資格蓋房子
萊特(一八六七~一九五九年)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不論在生活或事業上都有劇烈的起伏。他出生於美國中西部的威斯康辛,雖然萊特未曾接受正式的建築教育,但母親安娜因見到萊特大哥湯瑪斯
(Thomas)的成功,因而在心中為萊特勾勒出未來夢想的藍圖:「沒有任何一種行業比建築師來得至美、高尚和神聖。」萊特沒有別的選擇,只能做建築師。但另一方面,萊特具有音樂天賦的父親則帶領他進入音樂的性靈世界:「所有的藝術皆與音樂有所牽連……。」雙親的影響,不但在日後萊特的作品中發酵,也讓萊特在收學徒時,規定出兩項必備的資格,第一要蓋一棟自己的房子
,第二至少要能彈奏一種樂器。
未完成大學學業的萊特,在十九歲那年,隻身赴芝加哥發展,一年後進入路易‧蘇利文( Louis Sullivan )的事務所。蘇利文是美國最富原創性的建築師,萊特很快便成為蘇利文之下的首席設計師,但他因為違反合約規定,私自在外承接設計案,而在一八九三年被逐出事務所。雖然師徒決裂,但這位萊特口中「親愛的師父」對萊特傾囊相授,為萊特奠立日後成為大師的基礎。
從一八九三年年底的第一個創業作││溫士羅之家 (Winslow House),一直到一九一○年代,萊特的作品大多是芝加哥郊區的私人宅邸。他在這段時期的作品概稱為草原住宅( PrairieHouse ),羅比之家( Robie House,成於一九○九年)是其中的代表作。
然而,當時的美國仍崇尚十九世紀的傳統建築風格,萊特的才華並未受到賞識。各方評價最鮮明的一個對比是萊特設計的第一幢辦公大樓,就是位在紐約州水牛城的拉金大樓
(Larkin Building,成於一九○四年)。 歐洲建築師譽之為「偉大的現代作品」、「全歐洲難有能與之相匹的設計」;美國的評論家則譏稱為「可怕的怪物……醜到極點的建築」。但很可惜的,在一九五○年時被拆毀,如今已無實物可查。
七十歲 戲劇性的復出
一九一○年,歐洲舉辦萊特的作品展並為他出版專集,引起很大的迴響,他的設計理念成為現代建築的一個引導動力。由於這些海外傳回的名聲,他的成就才開始得到家鄉同胞的承認。但好景不常,萊特拋棄髮妻和六名兒女,偕情婦梅瑪共築愛巢,被媒體挖上頭條,在財務方面又頻傳醜聞,萊特受到很大的排拒。而接踵而來的經濟大蕭條,更讓他幾乎接不到任何業務。這時的萊特已年逾六十,早被認為是過氣的建築師。但是出乎意料之外地,七十歲的萊特在一九三六年主演了建築史上最戲劇性的復出,
為匹茲堡百貨公司大亨考夫曼(Edgar
Kaufmann)設計「落水山莊」(
Fallingwater )。考夫曼在賓州有一片度假林地,其中最重要的景觀是溪水流經巨岩造成的小瀑布,他希望萊特能替他設計一幢能從瀑布下方向上仰視的別墅。萊特一直對業主的構想不置一詞,也並未著手設計。直到某天考夫曼催問設計進度時,成竹在胸的萊特回答他已經設計好了。
就在考夫曼開車前去看圖的這段空檔裡,萊特以不到一天的時間畫完設計圖:落水山莊直接就蓋在瀑布上面。屋主原先坐著曬太陽的岩石變成起居室,另設一道階梯向下通達瀑布。整幢房子以岩石為基礎向上交錯疊起巨大的懸臂結構,以最廣闊的視野,達到與自然的融通。萊特希望這樣的結構可以將人從封閉的居住環境裡釋放出來,人就像樹木、花朵、土地一樣成為自然的一部分,而他相信,這便是造物主的本意。萊特說:「一座好的建築應該增添原來景觀之美,而不是醜化了它。」而這正是萊特「有機建築」思想的精神所在,落水山莊也成為萊特畢生最傑出的代表作。
落水山莊讓萊特成功復出,更讓他的創作欲望不斷,在萊特晚年,不但新作品不斷問世,還能展現迭變的風格。紐約古根漢美術館就是他在八十歲時接下的案子,雖然直到萊特死後四個月才完工,但他的生命力與創作力至今仍然不滅。德國大文豪歌德乍見法國史特拉斯堡大教堂,忍不住發出:「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彈得一手好鋼琴、設計充滿流動感的萊特就是最完美的實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