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這邊可能會有疑問,如果公司債就只是波動介於政府公債和股市之間的商品,那我只要透過槓桿來操作股市不就好了。例如投資人如果只拿一半的資金投入股市,股市大跌20%,對總資產來說只損失10%,股市如果大漲30%,從總資產來說也只賺15%,那不就能達到減少波動的目的,並且手上還能有一半資產的現金可以隨意使用?
股票、政府公債與公司債的差異
這個問題其實困擾我非常多年,在真正踏入債券市場之前,我對於市場的研究的順序首先是台股,再來是國際股市,然後是廣泛的公債市場,最後才到公司債的領域。
不曉得大家是否還記得,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的驅動因素不同,因此應該分開來看待2個市場的供給需求因素以及市場影響因子。不過在剛開始學習市場的時候,我對於債券市場的概念其實是這樣的(錯誤觀念請勿模仿!!):
「國際股票市場(指數)的風險相對較大,而國際債券市場(公債)的風險相對較小,因此債券市場與國際股票市場可以互補,如果全球市場的風險氣氛走低,則資金可以轉移到債券市場做避險。相同的概念說不定可以套到個別公司的股票與個別公司的債券上,所以說如果一檔公司的表現很好,則該檔公司的股票應該會上漲,如果該檔公司表現不佳,可以購買該檔公司的債券以做為避險。」也正是因為這個錯誤的觀念,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搞不清楚股市、公債與公司債之間的關聯。
實際上,政府公債確實可以當做一項避險工具,不過相對而言公司債需要承擔信用風險,因此與股票一樣都算是風險性資產。
既然如此,為什麼要投資公司債呢?既然兩者都是承擔一間公司的信用風險,不是投資股票就好了嗎?這就要回到最基本的股票性質與債券性質,當一個投資人的資產大到一定程度,就會追求相對穩定的商品,公債雖然安全,報酬率卻相對低,而股市雖然報酬高,風險與波動就要大得多。如果手上握有一億元,卻在一天之內賠了一千萬,有誰受的了!這時候波動相對小、報酬穩定卻不會太低、公司出問題時償還順位也較高的公司債就成為此類型投資人的首選了。
屏除為了賺取資本利得(即買低賣高的交易)而進行的交易,股票投資人與公司債投資人其實是站在類似的角度,即看好公司未來發展的角度去投資,只不過之間還是有些微的不同,而其中最明顯的一點,就體現在對於公司財報的判讀。從財報的角度來說,股票投資人主要關注的是綜合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主要反應公司的獲利與成本表現;債券投資人主要看的則是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主要反應公司的資產、負債還有股東權益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