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稅務專家教戰 境外資金回台全攻略

稅務專家教戰  境外資金回台全攻略

歐陽善玲

聰明理財

shutterstock

1169期

2019-05-15 11:05

在稅負考量下,過去不少台商遠走他鄉,在外拚搏;隨著時光流逝,海外資產逐步累積,
此時想要鮭魚返鄉,卻因稅務問題而猶豫不決。日前境外資金匯回草案出爐,專法對台商真的有吸引力?

三十年前,王董接下了家族製鞋業,當時在事業夥伴鼓勵下,決定與供應商攜手前進中國,將國內生產線移出。他先是在BVI(英屬維京群島)設立了一家公司,接著在中國擴廠,開啟了台灣接單、中國製造,將獲利留在海外的多角貿易經營模式。

 

在王董奮力打拚下,公司營運漸趨穩定,近幾年他也開始交棒,將生活重心逐步移回台灣;「早些年,公司盈餘分配都是匯入我的新加坡帳戶;後來,我在中南美洲成立了一家公司,盈餘分配就繞道,改匯入該公司在台灣的OBU(境外金融中心)帳戶。但這兩年各國資訊交換、查稅問題浮現,過去累積的海外資產,現在真不知該怎麼處理才對!」

 

延伸閱讀: 老公當「配偶」省最多? 夫妻報稅這樣選最有利

延伸閱讀: 新台幣跟著人民幣一路貶 要轉買美元嗎?

 

最近,像王董這樣在海外擁有一定資產的台商,內心恐怕相當糾結;主要原因在四月十一日,行政院院會通過《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草案(以下簡稱專法),對過去「藏富於海外」的台商拋出誘因,即「資金兩年內回台,稅率可從優計,若配合政策投資,稅率再減半」優惠,撩撥台商心弦。

 

其實,海外資金回台,未必就一定會被課稅,在搞懂專法草案前,不妨先以財政部針對個人匯回海外資金部分函令,作為檢核的第一步。

 

 

海外資金匯回未必會課稅!

搞懂專法前  先看懂函令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服務部會計師林志翔指出,資金若按照目前既有函令回台,首先會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相關證明文件」是否夠完整;「具體文件內容,應包括足以證明資金性質、所得發生時點,若能舉證,就應優先考慮以函令方式回台,最大好處是,匯回的資金用途不受限制。」

 

舉例來說,相關證明文件可否佐證「海外資金構成及來源」。林志翔解釋,匯回的資金若能證明其本質並非所得,而是海外投資本金、減資退還股款、海外借貸或償還債務款項,或海外財產交易本金、存款本金等,只要不屬於「海外所得」資金部分,就無須課稅,不用擔心被追繳。

 

但要是匯回的資金屬於海外所得、境外遺產繼承、贈與,或中國地區來源所得,也不見得就一定會被課稅,必須再往下判斷,「課稅所得若超過七年以上」,過了核課期間,該所得也不用再課稅。

 

例如,王先生想在今年下半年,從個人海外帳戶匯回新台幣一億元,透過會計師協助,梳理出過去九年、各年度投資收益情況。其中,二○一○年、一一年雖有投資獲利,但因為已過了核課期間七年,就無須再課稅;剩下的七個年度中,再扣掉當年虧損無所得部分,最後只剩下五個年度須繳稅。

 

接著,就看這五個年度中所得稅負試算結果,「若能證明當年度已繳納的一般所得稅額大於最低稅負,也不用再補稅。」林志翔指出,就上述案例來看,將五個年度的海外獲利加總,依照函令,匯回的一億元資金中,只有三千八百萬元須計算所得稅,且是分散至各年度逐一計算,未必全都會被課稅。

 

專法痛點一:一定課稅

且資金須鎖住五年

 

反觀日前行政院院會審查通過的「專法草案」,匯回的一億元資金,全部須按八%計稅,得繳納八百萬元稅款。相較之下,對有能力舉證的台商來說,就不見得是最好選擇。另外還有兩大痛點,讓台商忍不住私下抱怨,專法草案實在太不美味可口,對資金匯回的「拉力」太低。

 

痛點之一,資金必須被鎖住一段期間。依照專法規定,境外資金匯回前,須向國稅局申請核准,之後再將境外資金匯回,存入外匯存款專戶,由銀行先代扣繳八%(第一年匯回)或一○%(第二年匯回)稅款。資金回台後,此時又有兩種選擇,進行實質投資或不參與投資。

 

若決定不參與投資,資金就必須存放在外匯存款專戶五年,直到五年期滿後,再分三年、每年領出三分之一,也就是八年後資金才能完全「恢復自由」,靈活運用,「這對資金使用較積極的投資人來說,一筆錢要被綁住至少五年,什麼都不能做,真的很難熬。」群益金鼎證券總經理賈中道私下指出。

 

根據專法,若資金不參與實質投資,那麼匯回資金仍有五%可自由運用,但不能買房,一旦被查獲投資不動產,就要再被補課一○%至十二%的稅款(二○%稅率差額補繳);另外還有二五%可投資金融商品,但目前來看限制也不少。

 

富邦證券專家團隊協理陳秋蘭指出,金融商品投資部分,保險可能只有保障型商品能買,投資型保單、儲蓄險、利變險都不在核准範圍內;股票部分,只能投資國內上市櫃公司,且個股有投資比率上限;至於基金、債券,只能投資國內投信發行的商品,而境外基金則不在二五%可投資項目內,選擇相對有限。

 

 

專法痛點二 :投資受限

優惠稅率吸引力低

 

若覺得資金匯回卻什麼事都不能做,只能眼睜睜看著辛苦錢「坐牢」八年太痛苦,那麼還有「實質投資」這個項目可選,不過卻也可能衍生出第二個痛點,即被迫投資不熟的產業。

 

進一步看,實質投資又可分為「直接投資」與「間接投資」;其中,直接投資部分沒有產業限制,個人可在資金匯回存入外匯存款專戶後,一年內提出投資計畫,向經濟部申請核准投資產業。投資計畫核准後,兩年內若完成投資,則可退一半稅款,也就是第一年匯回資金課稅四%,第二年則是五%。

 

至於間接投資,則是指資金匯回後一年內,向經濟部申請透過創投或私募股權基金投資重要政策產業,投資期間滿四年,可享有退一半稅款優惠;而目前何謂「重要政策產業」,仍須等到經濟部訂出子法規後,才會有更清楚的輪廓。

 

無論如何,「投資總是做熟不做生,與其投資一個自己不熟悉的產業,最後賠錢,多數人可能還是會以較謹慎的態度看待投資項目。」賈中道認為,現階段專法最可能吸引到的,是想「落葉歸根」、準備退休的台商。

 

資金回台議題,說穿了就是一股推力及一股拉力作用下的結果。若全球反避稅趨勢、資訊主動交換是資金回台的推力,那麼專法草案理應形成一股拉力;但目前台商及稅務專家普遍認為,專法內容誘因不足,不夠吸引人,甚至因為資金必須綁定或限定投資等痛點,讓不少台商決定還是以函令方式回台。

 

函令優於專法

資金回台先備妥舉證文件

 

陳秋蘭表示,相較專法,函令的好處在資金不用被鎖一定期間,且稅負也不見得較高;因為剔除本金及超過核課期間年度的海外所得後,才須計算各年度課稅金額。重點是相關文件、舉證工作不能馬虎,目前帳上的金額也必須進行拆解。

 

她舉例,海外所得從一○年起開始課徵,之前的部分不用課稅;而一一年的海外所得已超過核課期間七年,一二年部分,核課期間也快過了,若有相關文件能舉證一二年底帳上資金組成內容,包括本金、當時免稅的海外所得,及開始課稅後卻超過核課期間的海外所得,那麼這部分資金都可不必課稅。

 

「有些客戶以為,要找出十幾二十年前的文件,證明資金內涵,為此傷透腦筋,其實關鍵在七年前,也就是一二年底或一三年起的相關證明文件備妥,就可委託會計師估算,與專法進行比較。」陳秋蘭表示,像還在核課期間內漏報的海外所得,在分別計入各年度基本所得額時,可釐清當年度是否有需要繳交最低稅負。

 

另外,要是該所得在海外有繳稅,海外稅額扣抵有多少也可一併試算。總的來說,專法是以匯入金額乘上八%或一○%;透過函令回台,則須計算核課期間內,各年度要繳交的最低稅負金額,兩相比較下,自然就知道何者較有利。「但要注意,就算專法較省稅,在資金運用諸多限制下,也要進一步評估是否值得,若省下得不多,不如依函令補報,資金還可來去自如。」陳秋蘭強調。

 

 

憂資金回台炒房

可開放課稅後再匯出海外

 

目前專法草案已進入立法院,最終結果還不得而知,但業界普遍反映「賣相不佳」。林志翔認為,專法適用前提在「資金匯回」,對於不想進行實質投資的台商來說,等於專戶中七○%的資金,必須綁定五年後才能逐年解凍。

 

「若是因為擔心資金回台後炒房,才必須將錢鎖在專戶內,那麼何不多一個選項,讓資金課完稅後,可選擇匯出海外投資,或捐贈給台灣本地基金會、公益信託,挹注社會福利資源。一來資金不會流入市場炒房,二來政府又有稅收,同時增加個人資金匯回意願,可說是更接地氣。」林志翔說。

 

他強調,專法規定原本就存在「只繳稅,不做實質投資」;或「只繳稅、部分投資金融商品,但不做實質投資」的選項。剩下七成資金若不做實質投資,等同綁死、沒有孳息。

 

若能讓這七○%的資金回流海外市場、不被法規綁死,專法對台商個人來說,或許就更具吸引力;從這個角度思考,也能大幅提高資金匯回「拉力」,對政府而言,既有稅收、又不怕資金炒作房地產,確實值得再斟酌。

 

延伸閱讀

不只4大減稅措施 還有這4項新規定幫你省錢
不只4大減稅措施 還有這4項新規定幫你省錢

2019-05-14

郭台銘提「富人稅」 高喊「帶大家一起為中華民國賺世界的錢!」
郭台銘提「富人稅」 高喊「帶大家一起為中華民國賺世界的錢!」

2019-05-14

保險金全都免稅?沒搞懂3件事 小心沒節到稅還要繳罰緩
保險金全都免稅?沒搞懂3件事 小心沒節到稅還要繳罰緩

2019-05-10

繳了那麼多保費和健保費 要如何當「扣除額」才能節稅?
繳了那麼多保費和健保費 要如何當「扣除額」才能節稅?

2019-05-09

這類族群最適合存股 領股息還賺退稅
這類族群最適合存股 領股息還賺退稅

2019-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