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甦以上,通膨未滿」是目前全球經濟寫照,及早布局相關標的,可賺取通膨利潤,但在此之前,得先釐清過去原物料上漲背景,才能建立這波「漲相」最佳的投資組合。
「前天,我像平常一樣去買包子,結果發現漲價了,原本一顆十二元,現在變成十三元,調漲了約八%……。我忍不住想,這到底是上游麵粉帶動,還是水電瓦斯影響。」想到最後,野村投信國內股票投資部主管姚郁如做出結論:多半是藉「衛生紙之亂」,包子趁機漲價。
她認為,全球景氣持續向上發展無庸置疑,國際貨幣基金(IMF)也在一月分調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預估至三‧七%,企業獲利成績可期,但儘管經濟轉好將刺激消費信心增強,進而牽引物價指數緩步上揚,但截至目前為止,整體表現仍算溫和。
「復甦以上,通膨未滿」,這就是目前全球經濟的寫照。對投資人來說,在「通膨未滿」前及早布局,從保守角度,可為未來購買力買一份保障;以積極面來看,又能從中賺取通膨利潤,算是一舉兩得。而在挑選標的、建立投資組合前,投資人不妨先釐清過去幾次原物料上漲背景,找出「漲相」最佳標的。
看懂三類通膨概念基金 不同市場驅動力,績效未必能複製
攤開引領全球風向的「美國通膨投資史」,若聚焦過去十年,讓市場較有感的通膨週期共兩次;一次是金融海嘯前,二○○七年八月至○八年七月,美國個人消費支出物價(PCE)年增率由一.八%上升至四%以上,當時油價從每桶六、七十美元漲到逾一三○美元。
第二次,是一○年十一月至一一年八月,美國PCE年增率由一.二%上升至二.八六%,同時間油價從每桶八十五美元,最高上漲至每桶一一○至一二○美元。之後,全球便一直處於低通膨的泥淖中。
比較這兩次通膨環境下的基金投資機會,可看出同類型標的表現強弱大不同;○七年績效一馬當先的基金,到一一年,同樣通膨轉強下,基金績效卻未必能再複製過去成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