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新興市場目前的本益比並不算高,但在這一波由QE退場預期引發的全球股市震盪中,新興市場卻成為資金逃殺的重災區。對基金投資人來說,眼前以降低部位為宜,追蹤對象則以新興亞洲市場為佳。
資金流動的趨勢也明顯反映在股市上。自五月二十二日至六月十二日,金磚四國中的巴西、俄羅斯股市同步重挫一三%,中國與印度股市則分別有四%及五%跌幅。最讓人意外的是,去年表現極為搶眼、區域內經濟正在高速發展的東協市場,竟也逃不過這一波新興市場大逃殺,據統計,同期間MSCI東協指數(亦稱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東南亞指數)跌幅達一○%。
評估本益比 新興亞洲與東歐均低於五年平均
簡單地說,當市場對美國QE退場的預期心理升高,關於新興市場投資展望,國際投資人會立即做出的聯想可能包括以下幾項:全球風險意識升高,不利波動性較大的風險性資產;資金動能減少,不利於原物料價格及原物料出口國;新興市場貨幣匯率可能相對美元貶值。這三個聯想,都算是新興市場投資價值的扣分項目,難怪在QE退場氣氛轉濃之際,新興市場首當其衝。
關於第一個聯想:全球風險意識升高,對股市的影響就是「風險溢價將向下減少」,就是股市的合理本益比必須因市場風險意識升高而下修;本益比夠低,才能重新贏得市場資金青睞。
在這方面,目前新興市場的狀況並不算是特別糟糕。目前新興亞洲與東歐的股市本益比約為十二倍及六倍,均低於兩地過去五年平均水準的十四倍與七倍水準;拉丁美洲目前則接近十四倍,高於過去五年平均的七倍水準。
不過,本益比的影響因素,除了股價,還包括了企業的營運、獲利狀況,在這方面,新興市場的確存在一些隱憂。首先,最主要的新興國家──中國,目前除了面臨經濟減速的壓力之外,六月上旬,銀行隔夜拆款利率(SHIBOR)意外暴升,代表金融體系的流動性似有異常變化。這個現象,被認為是六月十三日亞股重挫當中,陸股跌幅特別沉重的主要原因。資金流動性問題會不會繼續擴散,甚至波及中國經濟表現,將是未來的觀察重點之一。
觀察基本面 原物料跌價趨勢 不利俄羅斯、巴西
除了中國之外,巴西、俄羅斯兩大市場的經濟基本面展望,則受到前述「第二個聯想」的影響──原物料價格下跌的預期。根據聯合國一二年資料,巴西的原物料出口占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約四%,俄羅斯則高達一七%,兩國均屬重要的原物料出口國;在QE退場之下,原物料價格失去熱錢推波助瀾,不利於兩大國的出口與經濟表現。
整體來說,亞洲、拉美、東歐三大新興市場當中的主要大國,經濟展望都有程度不一的風險與隱憂。從投資人的角度,此時的確還不到「大舉積極逢低加碼」的時候;若投資屬性較為保守,反可考慮降低持有部位,靜待經濟基本面進一步釐清。
不過,如果投資心態偏向積極型,新興亞洲或許還是值得給予稍多注意的市場。首先,如果QE退場,造成原物料價格走入熊市,那麼,雖然對俄羅斯與巴西是不利因素,但對於中國、印度兩大新興亞洲國家則是利多。
據聯合國資料,中、印去年大約花費GDP總額的四%與六%,用來進口原物料;若原物料價格走低,有助兩國增加貿易順差、強化經常帳的表現。尤其對於目前仍苦於貿易赤字偏高的印度來說,若原物料價格維持低檔,甚至繼續下跌,對該國經濟基本面的幫助將更為明顯。
看東協市場 馬來西亞與印尼順差恐減少
必須注意的是,馬來西亞與印尼這兩個「原物料跌價受害國」,均是東協市場的重要角色,這或許也是東協經濟快速崛起,但東協股市卻成為QE退場重災區的原因之一。同樣是來自澳盛銀行的報告,以四月的原物料價格計算,印尼與馬來西亞今年經常帳盈餘,恐較去年減少一%及一.六%。
經常帳盈餘增強的好處,除了代表經濟基本面向上之外,也有助於化解關於QE退場的「第三個聯想」──匯率貶值。由於經常帳是決定匯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經常帳順差,代表該國匯率有升值空間,因此對絕大多數的亞洲各國來說,QE退場預期造成的外資抽離效應,雖然造成匯率貶值壓力,但同樣來自QE退場的原物料跌價效應,卻又可能提供匯率一定的支撐力道。
整體看來,新興市場的確是QE退場風暴下的初期重災區,短期之內,還不到積極布局的時候,甚至可考慮適度降低部位。而若要拆解各區市場,亞洲的情勢或許相對有利,值得列入追蹤名單。一旦中國經濟局勢明朗,即可適度加碼;至於亞洲市場新明星──東協市場,恐怕還得再進一步觀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