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金融海嘯,粉碎了許多過去習以為常的投資思惟,固定收益商品不一定保本,避險基金不一定能夠避險,即使分散投資於全球及不同資產的核心基金,同樣的也跌幅不小。在金融海嘯一年後,核心及衛星基金應如何重新看待?
此次引發金融海嘯的震央在美國,從次級房貸引爆,一直延燒到次級債券市場,導致大型金融機構瀕臨破產邊緣,最後引發信用市場危機及其他消費性貸款的崩盤。過去二十年來,美國市場對於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約占四成以上,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美國之所以能維持這麼長時間的經濟榮景,其中一大部分是靠消費性貸款在支撐,而金融海嘯的發生,使這項缺陷完全暴露。
美國式微 提高新興市場投資比重
除了美國,歐洲及日本等先進國家,也都面臨相同的問題,未來的經濟成長將不如從前,取而代之的將是具有人口優勢及具有潛在內需市場的新興市場,如中國、印度、巴西等等,因此,未來投資人在決定全球投資布局時,應提高新興市場的比重。
一般而言,基金經理人在做全球資產配置時,多半是參考該國股市占全球股市的比重,因此,美國加上歐洲及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股市,約占七至八成,但是,如果大家只投資這種傳統配置的全球股票型基金,未來的投資報酬率,將會遠低於過去一、二十年的平均值。
個人建議資產配置的比率為:已開發國家五五%、新興市場國家四五%。投資人可以採用兩種投資方式達到這個資產配置目標,第一是直接找配置比率接近上述建議的全球股票型基金;第二是七成五的資金投資於傳統全球股票型基金(已開發占七五%、新興市場占二五%),然後將二成五的資金投資於全球新興市場基金,換算下來,也很接近上述的建議比例。
波動加劇 核心基金也要逢高調節
以全球股票型基金而言,過去的年化標準差約為一○至一五%,但是,現在已經拉高至二○至三○%,主要原因在於衍生性金融商品、電腦程式交易及槓桿操作,未來股市的波動程度也會日益增加。至於如何調節呢?就是得持續觀察一些能顯示市場冷熱的指標,包括成交量、VIX恐慌指數、本益比、股價淨值比及重要技術指標等等,在股市上漲的過程中分批賣出,保持「進少出多」的原則;在股市下跌的過程中分批買進,保持「進多出少」的原則。
除了上述傳統型的核心基金外,近年來也推出不少所謂的「絕對報酬基金」,包括避險基金及計量模型基金等等,這類基金的訴求是:基金表現與市場的多空無關,可以做到在低風險下,尋求穩定的報酬率。
事實上,風險及報酬永遠都是相對的,所謂的「低風險、高報酬」,也只會是短暫現象,這次金融海嘯也打破了這個神話,許多避險基金因投資次級債或槓桿運用過高而倒閉。因此,如果你不了解這類基金的投資標的,也不要輕易地把它們納入核心基金。
投機味濃 衛星基金嚴控投資比例
「回歸基本面」(Back to the basic)是金融海嘯後,大家得到的省思,經濟為何會成長?投資獲利從何而來?把錢放在這些地方,才能賺到穩當的投資財,其他過於複雜、自己無法了解的投資商品,還是少碰為妙。
(作者曾任渣打投顧總經理,現為理財與投資作家)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