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散戶勿近」的避險基金產業,在最近幾年已經開始量變轉質變,據估計今年全球基金規模將逾一兆美元,台灣雖是避險基金的禁地,但其實透過香港,被認為是「嗜血大鱷」的避險基金,早已悄悄登台,向散戶招手!
這回他來台灣主要的銷售對象,不再是西裝筆挺的機構投資人,而是瞄準在台灣苦無投資機會的投資散戶。以往投資避險基金的門檻多在新台幣百萬元以上,這次,只要兩千五百美元,就可以輕鬆成為避險基金投資人。
瞄準散戶投資人
K1 Global Fund不是第一支瞄準台灣散戶的避險基金,早在兩年前,只要五千美元就能投資的低門檻避險基金Superfund A,就已經悄悄進入台灣,如果在今年初賣出,兩年的投資報酬率超過三○%,讓不少台灣散戶嘗到甜頭,加上台灣近年來金字塔頂層的有錢人財富愈聚愈多,在口耳相傳下,不少台灣忠實戶對避險基金的興趣愈來愈高,一些避險基金已經把台灣視為重要的市場。
但包括中央銀行在內的台灣主管機關,可不這麼想,在央行於三年前廢除QFII制度時,就明白宣示,避險基金及陸資是兩個台灣最不受歡迎的資金。避險基金擅長在市場劇烈震動時,如天災、戰爭,尋找套利的空間,因此常被定位為「趁人之危」「發災難財」的「邪惡投資」的一員,加上九八年的索羅斯突襲亞洲,及美國本土的避險基金——長期資本投資(LTCM)倒閉事件,讓不少台灣投資人對避險基金甚為感冒。
門檻下降 十萬元就可申購
其實,本來「散戶勿近」的避險基金產業,在最近幾年已經開始產生量變轉質變。先以量來看,九○年,全球避險基金的規模約只有兩千億美元水準,今年預計全球避險基金的規模將超過一兆美元,在資本愈聚愈多的情況下,許多國家的政府不再視避險基金為「牛鬼蛇神」,反而開始接納避險基金的操作模式,進行規範。德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夏禮治指出,前年德國政府就曾經一度禁止所有避險基金,但經過兩年的討論及立法,在今年三月終於讓原本遊走於法律邊緣的避險基金,有了法律的規範,德國准許避險基金在大型金融機構的連帶保證以及堅督下,得以用合法的身分,向投資人公開販售,為了讓更多的人參與,投資門檻也開始大幅降低,一些類似K1組合式避險基金的門檻,甚至降到了新台幣十萬元以下。
香港的狀況也是如此,○二年之後,香港證監會開始對避險基金有比較清楚的規範,避險基金也陸續在香港落地生根,目前香港約有十三支正式註冊的避險基金,所有的基金規模約在一七○億美元的水準。若要仔細拆開這一七○億美元的來源,就會發現香港避險基金中,有不少是來自台灣的資金。
悄然登台 投資額逾四十億
港商惠眾利得投顧執行董事張學詩就預估,這幾年前前後後加起來,台灣目前投資在避險基金的總金額,已經有四十億美元至五十億美元的水準。
張學詩表示,其中最具神祕傳奇性色彩的要算是香港盛世資產管理(Pacific World Asset Management),盛世管理是香港竄起速度最快的避險基金集團,在○二年發行了一檔亞歷山大的避險基金,透過不少財務顧問公司,向台灣投資人兜售。
因為投資門檻只有十萬美元,當初在台灣掀起了不小避險基金的熱潮,其中有九成的資金竟然都是來自台灣,甚至一些上市櫃公司如精碟科技,都透過管道購買,且基金操作績效也不差,一年約有一六%至二○%的獲利,算是台灣投資人在避險基金上操作成功的濫觴。之後,包括日前與寶來合組公司的曼氏集團、Superfund基金、CSA基金等等,也都透過不同管道,進入台灣。
投資當然沒有天天過年的事。今年三月初,不少投資CSA基金的台灣投資客,接到香港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寄來的通知書表示,因為CSA基金經理人史密特(Charles Schmitt)涉嫌挪用公款,他們的CSA基金可能永遠沒辦法贖回。許多投資人找上在香港註冊的台灣代理公司,代理公司雖然沒有撒手不管,但也只能靜待香港司法的判決。台灣投資人雖沒有因此撕破臉,但整起事件,對台灣投資界小有知名度的蔡姓商人來說,受傷頗重。
無可諱言,避險基金畢竟是個風險不低的行業,一般估計五成的避險基金,熬不過前三年,就會被無情的市場淘汰出局,但在避險基金投資門檻愈來愈低,以及愈來愈多國家願意將它導入正軌的同時,台灣主管單位也應該正視其存在的必要性,在重大糾紛還未出現之前,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