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共建黨百年,因此「十四五」也被定位成「中共邁向第2個百年的第1個5年經濟計畫」,有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壓力。衍生到投資市場,有哪些機會與風險呢?
「要從十四五尋找投資主軸,關鍵詞就是『雙循環』!」安聯投信中國策略基金與中華新思路基金經理人蘇泰弘表示。他攤開數字,2019年中國GDP(國內生產毛額)為99兆人民幣,人均GDP也突破1萬美元,躋身中等收入國家;在達到十三五的「小康社會」目標後,十四五期間進一步提升人均GDP至1萬2000美元、帶動消費能力上升,理所當然。
新機會:民生用品 中國消費者態度從「求有」轉「求好」
而十四五內需循環的內涵,又比以往更多元。蘇泰弘表示,中國城鎮居民對消費的態度已從「求有」轉為「求好」,因此中國自有的民生品牌近年業績與股價表現均不錯,例如最近在港股IPO(首度公開發行)的農夫山泉,雖然只是賣礦泉水,卻以成功的行銷包裝提升品牌價值,讓消費者印象深刻。
不過,在中美、兩岸關係較為緊繃的現階段,不少內需型台商對自家公司受惠於中國拚內需的預期,都表示「不敢太樂觀」;換言之,內循環雖然是攸關中國未來經濟、牽動內需型台商布局的十四五最強風口,但以台股投資機會來說,短期內的著力點或許相對有限。
豐彥財經創辦人兼CEO的謝晨彥,近年來研究陸港股頗有心得;他表示,雙循環是以「內需循環」、拉動內需消費為主,但除了民生用品,「新經濟」與「新基建」也是內需循環的重點;其中新經濟涵蓋電子支付、金融新科技(FinTech)、生技、新能源車等產業。
而在蘇泰弘的眼中,新能源車應是最具明日之星架式的產業。他表示,不只特斯拉(Tesla),中國的比亞迪、吉利等車廠新能源車的近期銷售,都呈現節節上升態勢。相關零件的供應鏈,也從以往僅有電池的組裝,到未來包括LED、WiFi連網及輕量化等需求,都逐漸成形。
相對於新經濟,新基建所提供的投資話題或許更加明確,其中包含了城鎮間軌道鋪設、5G網路建構,以及全力發展第3代半導體。
尤其是第3代半導體,由於傳出中國在未來5年將投入數兆元人民幣推展,被認為是新基建的核心,也最具有投資話題。蘇泰弘表示,第3代半導體適用於高頻率、高電壓且耐高溫的應用場域,成為發展5G、新能源車與功率半導體的優先選擇。
蘇泰弘指出,中國在第1、2代半導體製造業,落後美國與台灣一大段距離,「未來只希望不要被拉大差距就好。」但第3代半導體,大家起步時間差不多,而且發展的關鍵不在IC設計,對設備的要求也比第1、2代低,因此投資金額相對較小,中國相對更有「彎道超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