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錫賢從小跟著父親種鳳梨,也曾接受「鳳梨之父」張清勤的輔導,農業本來就是他的專長,但他和一般農民心態不同。他捨棄農藥,施用有機肥,更不噴除草劑,以免造成土壤酸化,「你的地條件不健康,作物怎麼會好?」被一般農民視做眼中釘的雜草,他當作寶,因為雜草的根系多,覆蓋在可可樹根上,保溼又降溫。
友善農法 忍受七年轉型
採用友善農法的代價,是要忍耐長達七年,病蟲肆虐的轉型期,但現在賴錫賢的可可園生態已達到最佳平衡,判斷標準為何?他拿出手機,滑出一張人面蜘蛛結網的照片,「這裡環境好,昆蟲聚集,人面蜘蛛吃蟲,自然會來,這是生態平衡的重要指標。」因此,當別的可可園因病蟲害收成下滑時,賴錫賢絲毫不受影響。
台灣是唯一種植可可的已開發國家,根據屏東縣府統計,屏東目前有超過兩百公頃的可可農地,但仍難比非洲、拉丁美洲各大產區的數量,更擺脫不了生產成本過高的困境,台灣可可和主產區的價差起碼五倍起跳。
賴錫賢認為,「台灣可可雖無法拚量,但我們有把生產、加工、消費全都在地化的優勢。」曾有世界級專家參觀完屏東的可可莊園後,驚訝地表示,台灣是全球可可地圖裡,從種植到完成巧克力,加工里程最短的產區。
七年前,賴錫賢決定跨足二級加工,自己看書或找機會和大廠學習發酵與烘焙技術,購買國外百萬元的研磨器,把自己種的可可做成巧克力和各種衍生商品,實踐Tree to Bar的生產模式。
在賴錫賢和太太共同經營的牛角灣巧克力農園專賣店裡,可以喝到百分百濃稠的熱可可、巧克力咖哩飯,還有可可麵、可可茶,以及可可脂製成的酸甜可可露。
賴錫賢也推動可可體驗,成為唯一舉辦可可生態教育的可可農,並舉辦講座,有空還跑各地的農產品展售會。儘管奔波勞累,但為了讓更多人嘗到屏東可可的甜美,多苦他都願意。

賴錫賢大力推廣自己的經驗,希望能夠吸引青年回鄉,一起投入可可產業的發展。

可可麵是牛角灣農園研發的眾多可可加工品之一。

可可經過研磨,將固形物磨至絲滑細緻的膏狀。

研究指出,可可豆經烘焙後,可產生至少600種香味複合物。

可可果肉製成的可可露,酸甜解渴。
煮杯香濃巧克力
1. 將可可塊放入牛奶或豆漿煮沸
2. 以木勺攪拌至大部分融化
3. 最後以手持奶泡器將液體打勻

牛角灣巧克力咖啡農園
屏東縣內埔鄉老埤村通安路108-1號
0912-014-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