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全球大爆發及油價前所未見的大崩跌,兩大年初始料未及的黑天鵝,重創了全球經濟及長達十一年的股市大多頭。熊市要來了嗎?抑或這是十一年僅見的危機入市良機?
暌違已久的全球股災重現,現在要思考的不是跌到何時何處,而是全球經濟及股市的未來發展模式。是一九二九年後的長期大蕭條伴隨長期熊市?或一九八七年及二○○八年後的中短期即重回成長軌道,股市多頭重彈勝利凱歌?
最重要也最合邏輯的線索,是檢視促發過去十一年多頭行情的「結構性」條件有沒有改變。只要大架構夠堅實,「一次性」的衝擊,像新冠病毒疫情,或油價因政商角力而非理性崩跌,乃至今年全球經濟成長腰斬,而導致的股價大跌,都是「稍縱即逝」的入市良機。
低利率還會持續 科技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降低通膨威脅
○九年以來,以美國為首的全球股市大多頭,築基於三個結構性的條件:空前的低利率,研發創新能量所創造的新需求、新市場,以及以中國為主的全球供應鏈發揮了極高的綜效。所謂結構性的意義,就是○九年迄至少一八年,這三大有利於股市多頭的溫床,一直未曾撼動過。
一八年,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撼動了第三個結構,也就是全球供應鏈面臨重組。回頭檢視一八年後的美股,在今年大跌前已顯得漲勢遲鈍不前,雖創新高但漲幅有限,月K線長陰線出現的頻率及幅度增大。就市場技術面而言,一八年後的美股已出現疑似「盤頭」現象,今年二、三月的大跌,則是「確認」的表態。
新冠病毒對全球經濟活動的主要衝擊之一,不也是全球供應鏈出了問題?
這三個結構性條件與一個很重要的經濟現象,有絕大的因果關係,那就是通貨膨脹率。如果通膨率太高,全球央行為了穩定物價,肯定緊縮銀根,提高利率,第一個結構性條件就不存在了。
一九八○年代全球有兩次因油價高漲,而引發的嚴重通脹。第二次石油危機發生後,當時的美國聯準會主席伏克爾(Paul Volcker)為了抑制高通脹,甚至把利率提高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