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改變執行上絕非易事,讓原本的進攻核心球員降低持球時間,初期十分抗拒,且核心球員不善傳球,而中鋒掩護球員則不諳長程進攻,傳授球員不擅長的能力,以及調度球員的溝通能力,都是尼克.納斯的考驗。
而他的考驗之所以成功,主因是來自他海外及﹁NBA發展聯盟﹂執教近二十年的經驗累積,與其他從球員退休轉職的教練相比,尼克當教練經驗更加豐富,所以尼克教練能將他在NBA發展聯盟的成功經驗,淋漓盡致地發揮在NBA的內容裡,因而一鳴驚人。
二、對症下藥,捨棄老將
一八年七月,暴龍將球隊看板人物德羅展和馬刺隊球星雷納德(Kawhi Leonard)交換。德羅展○九年選秀加入暴龍隊,效力暴龍九年,場均得分十九.七分,例行賽平均命中率達到四四.八%,貢獻穩定,被交換出去的原因,在於進入奪冠關鍵的季後賽時,命中率皆大幅下滑到四一%,三分球命中率更只有二三.五%,球團對於季後賽持續失利的情況下,決定做出這個重大改變。
被交換進來的雷納德,在馬刺隊時期的季後賽成績非常亮眼,生涯季後賽命中率高達五○.九%,且拿過兩屆聯盟最佳防守球員,為球隊攻守兩端帶來更大的升級。他在今年季後賽平均得分高達三十.五分、命中率同樣保持五○%以上,此筆交易成效顯著。
惟該項交易對尤基利來說是豪賭,因當時雷納德身上只剩一年約,可能效力一年即會離開,失敗將面臨陣容減弱且背負交易老臣的罵名,決策者的判斷,影響球隊的最後勝果。
暴龍隊戰績每年穩定居於前段班,總缺臨門一腳,總裁尤基利在一八年執行兩位球隊關鍵人物的替換,因而成功;這,恰似企業經營者渴望成長,勢必面臨風險,須具慧眼與決心才能前行,古有康熙皇帝打台灣,起用漢將姚啟聖;女皇武則天重用狄仁傑驅除契丹外患,但前提是「君賢明、將有才」才有機會成就非凡。暴龍隊的故事,值得作為企業家奮進求勝的借鏡。
本文由工作夥伴黃達琮(一九八九年~,清大電機系)、戴致安(一九八九年~,台大商研所)、劉書豪(一九八九年~,清大工工系)共同撰述,並帶出具有優秀經營者的台灣紡織代工廠——聚陽實業(一四七七),供讀者分享。
聚陽實業,一九九○年成立,資本額二十.九四億元,全球知名成衣代工廠,生產基地橫跨五國,產能規模由大至小分別為越南、印尼、柬埔寨、菲律賓、中國,中國產能七年內由一○%降至四%,生產重心移往越南及印尼為主,中美貿易戰陰霾下,聚陽反而是受惠的贏家。
董事長周理平,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系(現工業與資訊管理系)畢業,畢業後即踏入紡織業。九○年代台幣急升,出口優勢消失,傳產紛紛外移,周董以創業面對失業,看準紡織業的純代工模式必有終點,先是整合產業鏈並加強設計能力,獲得各家品牌大廠(Gap、Kohl's、Targe)穩定訂單,再全力縮短交期,讓聚陽搭上快時尚風潮(Gap旗下Old Navy、Uniqlo旗下GU),也因客戶多為國際大廠,聚陽連動美國景氣程度緊密。
受到一八年中美貿易戰影響,一九年截至四月,越南出口美國達二○六億美元,世界排行第八(一八年全年排名第十二),轉單效應明顯。今年五月,川普恫嚇墨西哥關稅加徵,擴大貿易戰對手,持續成長的越南也漸感威脅,持續上升的薪資與地價,也讓當地廠商壓力漸升,意識到未來風險。
聚陽擴大在印尼的產能(印尼目前對美出口六十五億美元),預計印尼將超過越南成為聚陽最大生產基地;動輒四、五十年歷史的傳統紡織廠,成立不到三十年的聚陽,透過經營層對未來的預判,○一年掛牌以來從未虧損,是長年獲利資優生,值得追蹤。
聚陽一七至一八年營收約二二三億元、二三九億元,EPS(每股稅後純益)為六.一八元、七.二元,一九年累計前五月營收及稅前每股盈餘為一○六億元及四.二八元,年增二八.九九%、五三.八%。貿易戰憂慮消除下,配合美國經濟成長,成長動能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