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迄今七十年,股票市場設立迄今近三十年。股票市場的出現,肇因於一九七八年石破天驚的大變革:改革開放。除了政治體制是鐵板一塊,經濟及社會體制大位移,從「共產中國」過渡到「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及社會體制開始滲入資本主義的元素,股票市場在中國的出現,從一九七八年以前的不敢想像,到一九九○年代初期成為事實。
領導階層的終極目標:
矯正資源配置倒錯
一個令人百思不解的問題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在經濟、民生、綜合國力、國際社會融入等都取得近乎難以置信的成就,為什麼股票市場將近三十年來未曾出現結構性多頭,只有短週期、間歇性、暴漲後立即暴跌的脆弱多頭?
答案仍然是資源配置倒錯,這是中國特有的制度在經過一段時間發展後,必然會浮現的結構性問題。
中國現階段的領導階層,智慮其實早及於此。習近平上台後的一連串作為,包括反腐倡廉、一帶一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脫貧,李克強一再強調市場機制及效率,解決小微及民營企業融資問題,減稅降費,定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等等,這些政策有些可能兼顧多重效益,但必然不會少的一個目標就是矯正資源配置倒錯。
但是,現有制度的結構性矛盾,加上既得利益者與保守派的牽制,使得政策成效打折,出現緩不濟急的態勢。
就在這個節點,美國發難啟動貿易戰。貿易戰一方面加深中國短期經濟壓力,另一方面卻成為倒逼結構性改革的外部動力,所以習近平才會說自力更生也不是壞事。如何自力更生?從習近平最近的談話及三中全會的一些舉措,答案已呼之欲出,就是「經濟制度及政策進一步往資本主義靠攏」。
中國官方當然不會正式宣示,但內外形勢「實逼處此」,大破大立是唯一出路。三中全會通過的《外商投資法》,智慧財產權保護及不得強制技術移轉,成為法律而非行政命令,就是遵循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遊戲規則。
至於經濟政策,習近平在最近的談話中,一次提及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一次提及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是資本主義的核心內涵之一,也是中國資源配置倒錯導致的最大外露風險,習近平直面點出其重要性及改革必要性,經濟政策進一步往資本主義靠攏已不辯自明。
資本市場是資本主義的核心架構,經濟制度及政策往資本主義靠攏,意味著資本市場的治理及穩健發展,將是中國國政的重中之重。可以說,二○一九至二○年之間,將迎來中國改革開放後的另一個重大變革。這個變革,將是股市結構性長多的基礎。
中國現在的狀況,就有如武俠小說中的一位武林高手,擁有強大深厚的內力,卻不知道如何導引,無法躍升為絕世高手。這個時候如有外力衝擊,自己又能順勢利導,內外交逼一舉打通任督二脈,成為絕世高手指日可待。
接下來的問題是,中國領導階層有決心這樣做嗎?內部條件是什麼狀況?
中國式的實用主義:
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哲學理論「實用主義」(Pragmatism),與作法(Practice)及實用的(Practical)有相同的字根。實用主義最直白卻深得精髓的詮釋,就是鄧小平的「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
中國共產黨可說是僅次於美國的實用主義奉行者,鄧小平固不待言,毛澤東在國共內戰打敗國民黨,基本的戰略指導其實就是實用主義。所以,個人認為現階段的中國領導階層,為了抓老鼠,應該不會太在意貓是黑的還是白的。
至於內部條件,老子幽微奧妙的哲學,又能在此派上用場。正是因為中國資源配置倒錯太嚴重,天秤兩端的落差太大,欲趨於平衡,其所需移動的量很大,在轉型改革的過程中,這個大量,將變成是助力而非阻力。
中國的資源配置倒錯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以下用數字簡單說明一下。
資金是企業營運的血液,取得資金的途徑,除了自有資金就是融資。透過銀行借貸而來的資金叫「間接融資」,由企業直接發行股票或債券取得的資金叫「直接融資」。
二○一八年中國社會融資總量約二○一兆元人民幣,其中三十五兆元來自直接融資,占比十七%,一六六兆元來自間接融資,占比八三%。
在資本主義國家,直接融資的占比約七○%上下,美國更高達將近九○%。極度偏高的間接融資,正是中國金融債務風險的根源。由於制度性因素,中國銀行的貸款大部分集中於國企或其子公司,很多國企的貪腐、無效率經營乃至盲目投資,肯定將造成銀行的放貸出現大量無法回收的壞帳。
另一方面,經營比較有效率,有創新能力的小微及民營企業卻借貸無門,間接金融面臨融資貴、融資難的困境,即使是略具規模的民營企業,也因上市門檻限制而無法藉由直接金融取得資金,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反淘汰現象,為禍之烈可想而知,也正是中國股市未曾出現結構性多頭的主因。
解決之道,計將安出?唯一的出路,就是提升直接金融的比重,也就是健全、強化資本市場,盡可能做大做強。所謂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要就是這個意義。
接下來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就是直接金融的資金供應者從何而來?如果政策面萬事俱備,卻欠缺資金這個東風,終究無法成事。就在這個時點,中國又碰上一個難得的機遇,一股東風自外而來,另一股東風由內而生。
自外而來的東風,當然是外資大舉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眾所皆知不再贅述。由內而生的東風目前隱而不顯,長期潛力卻大於外來的東風。
大陸廣發銀行聯合西南財經大學近期發表一份《二○一八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統計顯示,大陸城市家庭的戶均總資產規模一六一.七萬元人民幣,戶均可投資資產規模五六.七萬元人民幣,家庭總資產配置中,房產占比高達七七.七%,股票占比不到一%。另外,大陸前二○%的城市家庭資產規模,已達美國家庭戶均資產的九成左右。
在資產配置方面,美國房產占比三四.六%,不到中國的一半。美國金融資產的配置占比達四二.六%,中國只有十一.八%,其中股票僅占八.一%,換算下來,股票在大陸城市家庭總資產中,只有○.九六%。
從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觀點,此資料說明中國民間資源配置倒錯的嚴重程度,也延伸出房地產泡沫的嚴厲質疑。
從中國的觀點,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正面意義,就是如果能創造誘因,讓民間資產配置中的股票資產比重提升(中國人均GDP今年已突破一萬美元,如果形成長期趨勢,可提升空間可就大了),一方面可緩解房地產泡沫危機,另一方面可借助民間資源重新配置,取得直接金融的資金來源,前提就是要健立一個健全繁榮的資本市場。
美國的掣肘
中國經濟放緩的疑慮
另外還有兩個疑慮必須說明一下。一個是美國的掣肘。美國會出什麼招當然無法預料,由於美國是實用主義玩得最淋漓盡致的國家,「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的動作,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幹的。個人看法是有波折,但終將如貿易戰的結局,以階段性的協議度過。
最後一個疑慮是中國經濟成長逐年放緩,很可能是長期趨勢,基本面有隱憂,如何期待結構性長期多頭?
附圖是一九七一年迄二○一九年的美國S&P五○○指數、聯邦基本利率及GDP成長率的逐年對照圖。可以明顯看出,美國標普五○○指數的結構性長多,與經濟成長率幾乎沒有正相關性,一九八五年迄今,美國年經濟成長率未曾高於五%。與結構性長多有絕大趨勢性相關的是利率。(利率長期趨勢向下,美國股市走出長期多頭)
現在中國的名目利率仍遠高於美國、歐洲及日本,這意味著,未來如果面臨經濟風暴,中國貨幣政策的可迴旋空間,遠大於美國、歐洲、日本。只要經濟不出現斷崖式下墜,成長率緩步下調,無礙於結構性長多的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