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的例外是谷歌母公司Alphabet,去年第四季,他對這檔個股加碼一.一萬股,但也僅占其總投資部位的○.八%,持股市值二六一二萬美元。
光譜兩端的華爾街大咖代表人物大砍科技股,其他敲邊鼓助陣,喊殺科技股的大戶也不少。
說敲邊鼓有些不太禮貌,畢竟需要向美國證管單位定期申報持股的投資者都不是泛泛之輩,較具代表性的還有老虎基金。去年第四季,這家由身價三十三億美元年輕富豪蔡司.柯曼(Chase Coleman III)掌管的基金公司,同樣出清了蘋果持股,並且大舉減碼阿里巴巴持股三五%、網飛三二%、亞馬遜三七%。
回望去年第四季,美股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單季慘跌十四%、道瓊工業指數重挫十二%,科技股為主的那斯達克指數更是狠摔十七%以上。市況慘淡,科技股是殺盤重心,華爾街大戶快速調整當時位居高檔的科技股,當屬合情合理。但投資人更關切的問題,應該還是這群大戶在面對動盪的二○一九年金融市場時,究竟會以什麼起手式因應?華爾街A咖們在去年第四季崩跌的盤勢之中,究竟將資金轉進了哪些他們認為可以攻守兼備的標的?

大戶金融類持股大增
新興市場指數最受矚目
事實上,即使去年第四季美股暴跌,但綜觀申報持股大戶們的整體統計資料,對金融類股的持股卻反向大增。當然,金融類股一向就是華爾街大戶的持股主力,自一六年以來的歷次申報紀錄,大戶整體持有金融股的比率都在兩成以上。去年第三季,持股比率約達二一.七五%,而到第四季底,持股比率跳升二.五個百分點,達到二四.二五%。
這個水準,已是資料所及的○一年第一季以來最高紀錄。回到巴菲特與索羅斯,兩位投資大老在去年第四季的主要加碼持股名單上,其實也有金融類股的痕跡,巴菲特加碼最多的是摩根大通,索羅斯則是破天荒新建了金融股指數基金部位,買進了代號「XLF」的SPDR S&P金融指數基金二○二.五萬股,持股市值達到四千五百萬美元。
在統計資料的分類中,各類指數基金也被歸為「金融股」,而在去年第四季眾家大戶加碼買進的金融股當中,最受矚目的,應該是「新興市場指數基金」。以去年第四季最多申報戶持有的前十檔指數型基金來看,與第三季相較,被最多大戶加碼至前十大持股的前兩檔,分別是「先鋒富時新興市場指數基金」與「iShares MSCI新興市場指數基金」。
標榜全球分散投資的避險基金龍頭橋水,其帳上持股最大部位就是先鋒富時新興市場指數基金,第三大是iShares核心新興市場指數基金,第六大是iShares新興市場指數基金。
去年第四季,橋水創辦人達里歐對這三檔基金持續加碼,其中,對於iShares核心新興市場指數基金的加碼幅度更是高達二六%。三者總計持股市值接近三十億美元,占橋水總體資產的二七%。
達里歐對於新興市場的看好,或許來自於「二○一八年最大烏雲散去」的樂觀預期。這片最大的烏雲,就是「強勢美元」引發新興市場資金外逃的效應。他去年底即大膽預言,美國聯準會今年將暫停升息與縮減資產負債表,也就是停止貨幣緊縮政策,影響所及,就是美元升值的重要動能消失,新興市場的資金流出壓力自然減緩。
這樣的預期是否成真,仍待考驗,不過從新興市場今年以來的整體表現來看,對比達里歐去年第四季的持股,市場上已用「新興市場神抄底」來形容其布局。只是,台股投資人或許應留意,即便達里歐看好新興市場,但去年第四季卻選擇「出清台股」,賣光了前季原有三千七百萬美元的iShares MSCI台灣指數基金,並且大舉加碼韓國市場。代號「EWY」的iShares MSCI韓國指數基金,成為去年第四季橋水加碼第三大的個股,持股市值逼近二億美元。
除了新興市場,從整體資料可以看出,另一項華爾街大戶們有志一同的防禦工事,就是「醫療類股」。資料顯示,去年第四季所有申報持股者對醫療類股的整體投資比率達到十四.九%,比前一季多出兩個百分點以上,並且,這是○三年第二季以來的最高水準。

不受景氣循環影響
大戶醫療類持股衝高
醫療類股由於具「不受景氣循環影響」的特性,一向被視為防禦型的投資方向,其實從過去大戶持股申報資料的數據也可清楚看出,○三年大戶對醫療類股持股自高檔下修開始,直到○八年金融海嘯才又以旱地拔蔥之勢快速竄起。
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在最慘烈的金融海嘯過後,大戶們先前對此類股的布局比重最高也僅達到○九年第一季的十四.二六%,低於目前水準,多少暗示了A咖對當前情勢的極度謹慎。
整體來說,出清美國科技龍頭、向外布局新興市場、加重投入醫療避風頭,就是華爾街大戶最新公布持股所傳達的三項防禦工事。而波動加劇,顯然就是這群動見觀瞻的大戶,對未來一年的基本定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