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極具企圖心的革命。揭竿起義的是聯合國,糾集的兵團是全球重量級投資機構,武器則是資本市場80兆美元的重磅銀彈。企圖,是讓投資人的選股不只看財報,也看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是讓國際大廠要求供應鏈更加保護勞工、重視環境;是讓金融機構的放款標準加上企業良知。聽來瘋狂,但這場革命已經真實影響到全球與台灣的資本市場。
「我們在你們的月報、季報和年報中,看不到各部門相關財務資訊的揭露?」
「我們在年報中讀到你的減排願景和承諾,但沒有看到計畫?」
「我們看到一份違法超時工作的報告,你們的勞工政策到底是如何執行的?」
「我們發現貴公司獨立董事在股東會的出席率,平均僅有45%?」
六月二十二日,連串的提問炮火,猛烈對準一位台灣重量級的企業大老——鴻海董事長郭台銘。
當天,在鴻海的年度股東會上,投資鴻海八億美元、來自英國倫敦的資產管理公司Hermes董事周尚頤,針對鴻海集團的財務透明度、氣候變遷因應、勞工權益、接班問題、獨董出席率等多面向領域,提出「超犀利十問」。
面對這十問,平時領導集團於全球開疆闢土、天不怕地不怕的老郭,回應時卻似有些不自在,不僅有兩題未直接回答,在涉及接班及獨董出席率等質疑上,也未直面問題核心。
大老闆們的新考卷!
評估企業永續發展的能耐 ESG掀浪潮
「我們對(鴻海)這樣的回答並不滿意。」周尚頤於近日接受《今周刊》訪問時指出。
滿意與否,涉及聽者的主觀判斷,沒有絕對標準,但無論如何,這些看似令郭台銘一時不易招架的提問,在不久的將來,恐怕是每一位上市櫃公司老闆都必須面對的日常考題。
這些考題,是為了讓投資機構填滿一張攸關企業投資評價的新考卷,考卷的名字,叫作「ESG」。
何謂ESG?它是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與Governance(公司治理)三者的縮寫,是全球近年興起的一股企業社會責任投資浪潮。
傳統上,在決定一家企業是否值得投資時,機構投資人多只會檢視其財務報表,以營收、獲利等指標來判斷投資價值。然而,在納入ESG的考量後,投資人所看的項目,將大幅擴展至各類影響公司未來發展的「非財務因子」。如企業在碳排放及能源使用的效率、供應鏈廠商生產線對環境的衝擊、員工培訓及勞動條件,以及利害關係人權益等面向。
投資規模多大?
二千家金融機構 掌握逾81兆美元
簡單來說,ESG是評估企業永續發展的能耐,套用在投資領域,則被認為能夠「幫助投資人評估財報上看不到的風險」。類似鴻海股東會上的犀利提問,未來之所以會成為上市櫃公司經營者的日常考題,原因在於,「ESG投資概念」已經鋪天蓋地的廣泛受到外資機構買單。
據統計,全球簽署聯合國ESG投資指導原則(PRI)的金融機構至今已超過兩千家,對應的資產管理規模更是超過81兆美元(約新台幣2500兆元)。其中,已表態「遵行」ESG投資邏輯的資金規模,則從2012年的13兆美元,大幅成長至2016年的22.9兆美元,超過全球總資產管理規模的四分之一;在歐洲,這一比重甚至高達53%。
「這股以ESG為首的永續投資狂潮,已大到主流投資圈難以忽視。」《經濟學人》在去年底一篇探討ESG的專文如此評論;而這股狂潮也推進到了台灣。
去年底,臺灣指數公司與富時集團(FTSE Russell)共同發布「FTSE4Good TIP臺灣永續指數」,為全台第一個完整納入ESG投資原則的指數。今年初,勞動部勞動基金運用局宣布將投入達四二○億元的代操資金,即以該指數為追蹤標的。
此外,自前年十月主管機關發布「機構投資人盡職治理守則」後,至今已有多達九十五家國內投資機構簽署。
全球投資機構之所以買單,除了企業責任因素驅動外,三份「重磅」報告的適時出爐,更扮演了催化的要角。
2004年,時任聯合國祕書長的安南(Kofi Atta Annan)致函給全球55家主要金融機構執行長,邀請加入由聯合國及世界銀行所發起、欲將「責任投資」導入資本市場的計畫。作為回應,隔年包含高盛、摩根士丹利及貝萊德等20家知名機構法人,共同發布了一份名為「唯有在乎,你才能贏(Who cares who win)」的報告。
報告的結論相當明確:「一家公司若要在資本市場長期穩健營運,就不得不重視 ESG。」這份由華爾街大咖投資機構聯合推出的重磅報告,首度證實「ESG與企業長期營運有正向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