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十月的股災,目前已有超過百家上市櫃公司實施庫藏股,捍衛跌深的股價。只是庫藏股真的是護盤萬靈丹?投資人又該如何挑選呢?
每當台股遭逢股災時,主管機關總會祭出兩招來護盤,而且效果都不錯。
一是鼓勵公司舉辦業績發表會或法人說明會,讓投資人了解公司基本面;另一招就是鼓勵公司實施庫藏股自救,尤其是後者,是很多公司喜愛的護盤方式。
因此,這一次的十月股災儘管殺得全球投資人心驚驚,但金管會再度使出這兩個法寶後,到目前為止,除了已經舉辦多場業績發表會之外,更有超過一百家上市櫃公司宣布實施庫藏股。實施後也的確對股價甚至投資人心理,產生了穩定的作用。
買回庫藏股不註銷,而是轉讓給員工,短期上可為股價帶來些許支撐效果。如果買回庫藏股註銷,則是讓股本、也就是分配盈餘的分母變小,藉此提高EPS(每股稅後純益)、ROE(股東權益報酬率),以及每股淨值等經營績效。但如果擔任分子角色的稅後純益或現金流原本就不佳,實施庫藏股的效果就不大,甚至可能成為大股東或特定人賣股的管道。所以獲利能力佳,至少EPS要正數且保持成長,是庫藏股成功與否的第一個條件。
另外,實施庫藏股還需要以下兩個條件配合,首先是股市遭遇系統性風險,或突發性、非營運上的利空。例如以往的金融海嘯、歐債風暴,甚至北韓領導人金正日逝世等重大政經事件發生時,都有不少公司實施庫藏股,事後證明大多數公司都能成功。十月的全球股災,的確也符合系統性風險的條件,所以目前是不錯的時機。
股價低於淨值 風險相對較低
其次是公司買回成本不能太高,且股價在每股淨值以下,也就是股價淨值比(P/B)小於一。因為淨值代表公司的帳面價值,若能在低於帳面價值的價位買回,風險相對較低,對投資人或股東也比較有保障;即使P/B大於一,至少也不能高於同產業的P/B平均值太多,或處於歷史低檔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