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空」雖是資本市場的正常工具,但通常是專業投資人在使用;作空的成本、風險遠高於作多,不過報酬率也相對高出許多。
聽到人家說:股市已然高處不勝寒,負面消息更是甚囂塵上,令人忍不住想要放空股票。資本市場中「作多」、「放空」本來都是常態,而且多空雙管齊下,往往可以創造更好的收益報酬,可是問一問身邊的朋友,有放空經驗的屈指可數。
大部分成熟的股市,都不難放空,但是放空的成本遠高於作多,風險也大得多。不過高風險通常陪伴著高報酬,要在短期間內賺大錢,放空更有機會,就像當年雷曼兄弟倒閉前,放空的基金獲利動輒百億元。
作多,就是現在買進股票,未來再賣出;放空,則是覺得股票會跌,所以先賣,未來再買回。但作多和放空,並不全然恰恰相反,如果不借錢來槓桿操作,「作多」理論可獲利無限,最多只會賠上原始投資。但「放空」的損失,卻可能因股票一飛沖天而無窮無盡,「軋空」更常令空頭不寒而慄。
放空工具最簡單就是「融券」,也就是先借股票來賣,難怪「空單」高成本高風險。因為借券要付借券手續費(利息),還要繳保證金。再加上如果對方覺得股票沒有前景,就直接賣掉,為什麼還要借出,所以「空單」不乏是跟債主對做。除了融券之外,也可以用賣出指數期貨或個股期貨來放空、買反向ETF作空大盤,或是買認售權證看空個股。不管是哪一種,不論直升機或戰鬥機,成本風險都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