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美股重挫、四大指數超跌,引爆全球股市殺聲連連,瀰漫金融危機再起的恐慌;從1930年與2008年美國處理債務危機的策略來看,建議投資人仍須謹慎,多預留現金部位。
十月十日,美國道瓊、那斯達克、標普五○○及費半指數分別下跌三.一五%、四.○八%、三.二九%及四.四六%,引爆全球股市大幅下挫,金融風暴是否再起的恐慌,瀰漫全球,本文試著從一九三○年與二○○八年美國債務危機處理內容與演進,讓讀者鑑往知來,思索對應之策。
全世界最大的避險基金——橋水基金創辦人雷.達里歐(Ray Dalio)曾在二○○七年準確預測經濟危機,使橋水基金在○八年金融海嘯時期逆勢獲利,他在近期出版的新書《A Template for Understanding Big Debt Crises》提出一個新觀點,那就是一九三○年代的美國經濟情境與目前的相似性。
過去一世紀以來,美國只有兩次在經歷債務危機之後利率降至零,一次是有名的一九二九年大蕭條,其短期利率自一九三○年初降到接近零息,直到四二年才開始再度升息;另外一次就是二○○八年的金融海嘯,短期利率至○九年迅速降至零。綜觀過去的歷史縱深,能幫助對未來的理解,對比一九三○年代,探討美國百年經濟史上唯二的長期低利環境,有助於我們對現在的思考。
一、兩時期最大的不同在聯準會的反應速度
在貨幣政策上,美國中央銀行能夠有兩個手段刺激經濟,分別是降息和量化寬鬆,一九二九年和二○○八年兩次的大蕭條之重大差異,在於反應的快慢;在降息政策上,一九二九年債務危機巔峰時,聯準會為抵制投機風,將短期利率由三%升至五%,緊縮信用的結果是戳破了泡沫並引發連鎖效應,聯準會驚覺錯誤,才快速在三○年降息至接近零;二○○八年產生危機時,聯準會未重蹈覆轍,迅速將短期利率由六%下降到接近零的水準,緩和市場上的流動性問題。
在另一項量化寬鬆政策上,一九三○年因在金本位制下,不容易實行快速且量大的資金供給,而在二○○八年則可快速執行量化寬鬆。美國貨幣供給成長量占GDP的比率由○九年的○.二五%迅速攀升至三%以上;相對在一九三一年大蕭條時期,聯準會花六年時間才將此比率由○%拉升至一.五%。如此重大的差異使得二○○八年危機爆發後一年內反轉向陽,相對的一九二九年大蕭條則持續到三二年才稍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