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將在10月18日進行首次現金減資,然而近期股價卻失守80元關卡,創下近兩年低點,散戶要不要參與,「和郭董一起打拚」,想必現在心情很糾結。
5月11日周五,鴻海召開重大訊息說明會,董事會決議現金減資二成,每股退還股東現金2元。由於是史上頭一遭,加上國巨減資題材方興未艾,14日周一股市開盤,鴻海立刻以跳空上漲6.35%回應,不過當天卻開高走低,三天後股價打回原點,很多散戶摸著頭喃喃自語:「那A安捏」!?
追高的散戶不知道的是,早在3月30日鴻海公告去年第四季財報時,就已經顯露「經營敗象」和「大股東的盤算」。
去年第四季財報透露玄機 為現金減資做準備
2017年全年,鴻海風光大賺8.01元,數字好看,但背後卻充滿玄機。一是這數字比前兩年的9.42元和8.6元出現下滑;其次,去年第四季單季稅後淨利716.6億元,EPS高達4.14 元,貢獻全年淨利超過一半,但光是處分夏普特別股的收益,就高達660億元,扣除這部份,第四季僅0.34元,也就是全年只剩下4.21元左右。
剛公佈不久的2018年半年報,第二季EPS為1.01元,是近五年來單季新低,累計上半年淨利僅有415.71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近一成,EPS為2.4元,不論是毛利率、營益率或淨利率,都比去年同期呈現衰退,而九月發表的iPhone新機,法人還在停看聽階段。
換句話說,鴻海的營運從去年下半年已經出現卻振乏力,這正好和外資自2017年8月開始明顯賣出股票時間相符,截至今年9月6日,過去一年多外資累積賣超鴻海164萬張股票,股價從122.5元跌到最低77.5元(9月7日),諷刺的是,麥格理證券在外資大舉賣超前才剛發佈226頁的報告,預言鴻海是未來世界的整合者。
這些賣出鴻海的外資,可能有少部份資金轉到工業富聯(FII)。根據FII半年報顯示,滙豐銀行、瑞銀集團、貝萊德等,都出現在前十大股東行列,而FII上半年營收年成長16.3%,淨利也比去年同期成長2.2%,相對母公司營運狀況,略勝一籌,不過因為陸股近期受到貿易戰影響而大跌,這些外資已經陷入套牢窘境。
公司獲利無法再像過去一樣成長,站在大股東的立場,「財報結構調整」是可以考慮的方向之一,例如現金減資。
現金減資是EPS的障眼法 和本業營運好壞無關
先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小明擁有一家雜貨店,股本100元(10股),每年獲利50元,換算EPS為5元(50元/10股),並請小花代為經營。
2018年,小花發現隔壁新開的超商可能會影響收入,於是跟小明說要現金減資20%,股本降為80元(8股),而年底結算果然受到影響,獲利減少到40元,但EPS仍為5元(40元/8股),和過去完全相同,這時如果小明只看損益表的EPS,又對拿回減資的現金眉開眼笑,就會覺得雜貨店營運和往常一樣,沒什麼變化。
因此可以設想大股東的盤算,現金減資除了可以拿回現金、節稅外,還可以美化財務結構如ROE(股東權益報酬率)、每股淨值,以及EPS,另外股價因為減資而墊高,也會相對「好看」。但是,公司接下來的營運良窳,才是決定未來股價走勢的關鍵。
事實上,國巨從2013年開始現金減資,連續四年四次減資,這中間股價走勢只能算是溫和,等到去年因為被動元件缺貨,在獲利快速躍升下,才創造一段急漲的行情,成為股后。因此鴻海的現金減資,投資人要不要參與,此時此刻心中應該有想法了。
無獨有偶的,和鴻海情況類似的還有潤泰全和潤泰新,在去年賣掉高鑫零售後,只保留1.41%和0.94%的股權,每年固定可以認列的轉投資收益少了約2成。沒有金雞母的獲利浥注,加上手上現金很多,於是兩家公司在3月宣佈現金減資四成,潤泰新已經公告準備在9月27日進行減資。
今年上半年,潤泰全和潤泰新持續認列出售高鑫的利益,EPS分別為8.17元和3.92元,下半年到明年開始將不會再認列,不過隨著股本減資變小,「財報結構調整的魔術」,將讓股東的感受不會落差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