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客戶蘋果市值創新高破一兆美元,鴻海市值一年多來蒸發7000億元,半年報的公布,「三率三降」讓鴻海股東心慌慌,但是,財報沒能講明的是郭台銘燒錢拚轉型的企圖心,一場台灣電子代工業挑戰成長極限的戰役,刻正悄悄展開。
十四個月,股價下跌三四%,市值蒸發七千億元 ,七十萬名鴻海股東內心都在嘀咕:鴻海到底怎麼了?
這個疑問,在八月十三日,即鴻海公布半年報的這一天,膨脹到最高點。
第二季每股稅後純益(EPS)一元,低於市場原本預期的一.二元。更令投資人頭皮發麻的是,第二季鴻海的毛利率五.六%,刷新公司上市以來最低紀錄;營業利益率與稅後純益率亦都下滑到近六年來的最低點,或平了歷史最低紀錄。
看起來很不妙的財報數字,讓最看好鴻海的分析師——麥格理證券的張博凱,鬆動了長達一年多來的堅持,一口氣把目標價從二百元調降至一五○元。
跌破市場眼鏡 最看好鴻海分析師 也下修目標價25%
半年報公布當天,張博凱著手寫了報告,文中指出,鴻海毛利率略低於他預期的五.九%,而營業費用率大幅增加至四.一%,則是遠遠高於預期;且營業費用率不僅鴻海本身增加,包括在上海上市的工業富聯(FII),以及在香港上市的手機製造廠富智康都顯著增加。「這顯示,經營效益出現所需要的時間,將比我們預期來得久。」
這位在一年多前出具篇幅長達二二六頁報告,大膽預言鴻海將是「未來世界的整合者」(Integrator for tomorrow’s world)的外資金童,當時率先喊出鴻海股價上看二百元,一度震撼市場。
如今,基於鴻海第二季的業績,決定大幅修正對鴻海未來三年每股稅後純益的預估數字。張博凱原本預估一八、一九與二○年鴻海EPS分別為十三.二四元、十五.二元與十九.八四元,如今分別修正至七.四五元、十.二元與十二.五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