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A股彷彿也被大陸冷氣團籠罩,出現明顯回檔,代表大型股的滬深300指數一口氣下跌了1.81%,次日再跌了1.07%;相較於全球其他股市早已創下新高,距離歷史高點還很遠的A股,還有沒有繼續向牛市挺進的空間?
答案是肯定的,原因是外資。
就和1990年代台股納入MSCI、外資取得入場券後,開始緩慢加碼的場景,兩者如出一轍:滬港通、深港通分別實施,讓外資有了第一塊入門磚,從試水溫開始,漸漸累積部位。
招商證券研究指出,上證指數從今年來,一度出現連續十日收紅的罕見局勢,這與北向資金加速流入A股有直接關係;陸股通主要買進的標的是金融、地產、有色金屬類股,而去年倍受青睞的食品飲料、醫藥生物和家電類股,則被冷落,顯示外資在2017年財報公告前,已積極尋找下一個「價值窪地」。
儘管就總量而言,A股的外資比例仍然遠低於台股,但如今占台股約四成之多的外資,可是花了二十多年時間,才累計到數兆元規模,有了這個過往經驗,滬港通開放僅三年多的A股,後市不能小覷。
數字會說話,截至去年底為止,淨流入深圳交易所的外資約1498億元人民幣(以下同),淨流入上海交易所的則有1926億元,顯示「陸股通」的總計金額已達3424億元,而去年A股宣布納入MSCI,將讓市場有機會吸納來自全球的更多資金。
摩根亞洲市場首席策略師許長泰就坦言, 2018年在美元持續偏弱勢的情況下,新興市場股市的吸引力正在上升,中國股市正是其中亮眼標的之一;雖然過去一年,外資對A股還沒爆發強烈熱情,但是「滬港通開放三年多迄今,讓外資選擇更多本地優質股票時,的確有了更直接持有的渠道。」
從匯率、債市變化,也能看出外資對中國經濟的態度有所轉變。以債市來說,去年下半年中國推出「債券通」以後,外資買進人民幣債券、尤其是中國國債的手筆開始放大,2017年境外機構累計加碼人民幣債券3,477億元、總持有量達1.15兆元,其中超過半數都是持有中國國債。
由於德國央行先前表示,將把人民幣納入其外匯儲備組合,招商證券預期,這類外國央行換入的人民幣,很可能也會以中國國債的形式持有。
正是受到美元軟腳的影響,2017年人民幣沒有跌破1比7的心理關卡,反而以強勢升值跌破所有人的眼鏡。今年來,人民幣最高來到1比6.31,在人民幣轉為貶值以前,A股回檔後應還有上漲機會,不至於太早打烊。
不過可別以為,A股會重演2015年那次石破天驚的「井噴」行情。
因為當年,中國政府在股災期間力挽狂瀾,將上證3500點至4000點之間設為「決戰線」,中央下令,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守住大盤,除了嚴管場外配資、嚴打非法槓桿,還大幅減少「兩融」額度。
但在一片風聲鶴唳中,A股仍未止跌,接著就是中信等大型券商高層紛紛遭調查,證監會副主席等多位高層被捕下台,主要券商自營部甚至被當局「溫馨提示」,每天收盤結算「必須是買超」。如此五花八門的救市手段多管齊下,崩盤危機總算被擋下。
不過,也因為救市「藥方」下得太重,就在這條決戰線附近,留下了大量散戶拋售的套牢籌碼,必須耐心等待、以時間換取空間。在反覆整理的格局中,投資人與其苦苦守候,等待指數向上突破的訊號,不如分批在低檔買進持有各產業的相關ETF,以守株待兔的方式持有,如此勝算將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