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從2009年3月起步入大多頭行情,到今年便正式邁向第十個年頭。
回首過往,從87年美股「黑色星期一」、97年亞洲金融風暴、到07年席捲全球的美國次貸危機,很恰巧地每相隔十年左右,全球股市便會遭遇一番重大調整,身處18年的開端,全球股市會不會再次應驗「十年一跌」的奇特規律,投資人當然很關心。
除了股市處於歷史高點,投資人要判斷大行情是否來到巔峰,還有另一個容易應用的指標,那就是「有沒有巨型企業掛牌上市」。
企業家往往認為自己辛苦經營的企業值最高價,因此會選擇本益比最高時掛牌。巨型企業上市,更會吸引國際資金參與,他們便通常會選擇全球經濟最火熱、指數最高點時, 讓企業「粉墨登場」。
在金融海嘯前後,恰好有幾個經典案例可以引述。首先是中石油,07年 11月, 中石油在A股以每股16.7元人民幣上市,一口氣凍結資金3.4兆人民幣,成為A股空前的第一大IPO(首次公開發行)案。
除此之外,凍結資金5,300億港元的中鐵建,和以B2B(企業對企業)部門單獨掛牌的阿里巴巴,恰巧也都是在07年前後登上港股的巨型企業,而且都曾引發大批股民爭先恐後參與:例如申請抽籤、公開認購中鐵建的香港股民,當時竟多達40萬人!
無獨有偶,世界最大信用卡發卡組織VISA,也是趕在08年3月、金融海嘯爆發前不久上市,且集資額度高達179億美元,直到阿里巴巴2014年赴美掛牌,這個集資紀錄才被打破。
不過後來的故事,讀者想必非常清楚。
就拿中石油來說,16.7元掛牌後,當月竟然一口氣飆到48.6元,整整暴漲191%,但不幸的是,當時恰好也是上證指數創6124點的「珠峰峰頂」。
隨著金融海嘯發生、油價從每桶147美元急轉直下,中石油股價也連番暴跌,甚至在09年初跌到最低9.99元人民幣,最大跌幅竟然達到79.4%。不計其數的中國股民,慘遭躺平在地的中石油死死套牢。
當時市井小民間,經常流傳調侃股民盲目跟風舉措的順口溜,最傳神的一句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滿倉中石油」。事隔多年,即使歷經幾次股利分配,目前8.55元左右的中石油,想回到上市天價,仍然無比遙遠。
殷鑑在前,展望2018年,全球有沒有巨型IPO整裝待發、值得投資人注意?
答案是:有,而且準備上市的這家公司,讀者也非常熟悉,那就是小米科技(以下簡稱小米)。
去年底,包括路透社、華爾街日報等多家權威媒體先後披露,小米已經要求多家國際投資銀行提交研究,準備趕在耶誕節長假前啟動上市準備,消息立刻震撼市場和科技業界。
畢竟小米創辦人雷軍曾經親口表示,小米在2025年前絕不會上市,加上過去幾年,以智慧型手機起家的小米,估值曾達到460億美元(約新台幣1.4兆),但隨著對手紛紛推出近似產品、並以流血價格競爭,小米成長一度停滯;另一方面,公司號稱「打造小米生態系」,同步推出掃地機器人、空氣清淨機等多種產品的策略,也讓市場摸不著頭緒,聲勢頗見下滑。
不過隨著策略轉型漸漸收效,正秣馬厲兵、準備全力搶攻印度市場的小米,就像創辦人雷軍低調的個性一樣,逐漸有捲土重來之勢。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指出,小米2017年第3季的營收年增率達104%,稅後淨利年增率更達130%、單季稅後淨利超過4億美元(約新台幣120億元)。
一家投資銀行便指出,只要市況不在短時間內急遽變化,憑借小米如今的營運、獲利成績,日後上市時的估值,將很有機會超越1千億美元(約新台幣3兆元)。換句話說,屆時的小米勢必一舉超越鴻海市值!對照歷史,這樣一檔箭在弦上的準新股,到底代表什麼意含,不言自明。
小米到底會不會掛牌,日後將見分曉,若今年上市成真,雷軍應該是基於集資最大化的考量,但是對於手上持股滿倉的投資人來說,是不是要逐步遠離股市,恐怕是非做不可的準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