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投資人開始狂迷指數型商品,因為學術文獻都說沒有基金可以長時間打敗大盤,買指數型基金至少可以確保績效跟大盤貼近。問題是金融海嘯以來市場變化越來越大且快,以致投資人越做越短期,那為何要care基金可不可以長時間打敗大盤?基金經理人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優於市場表現的績效,有何不好嗎?投資這件事情,有時候「盡信書,還不如無書」
近來媒體報導說美國某知名大學研究人員研究指出:『經濟成長疲弱的國家,即使深陷債務困境,也不應拒絕投資以刺激經濟成長。』
但報告中先說應該增加支出以刺激經濟,又說並非一體適用,那不就等於沒說??
各國各有不同問題,本來就沒有絕對,更要看造成經濟疲弱的原因為何!?這好比有人身體虛弱,於是就建議他要大補特補,卻不先了解其體弱的原因,也不管適不適合吃補,這對嗎??尤其經濟問題很少有放諸四海皆準的,而且沒事先分析因果關係,將問題歸納分類,這樣的研究意義何在?
就算研究只針對美國,也不見得都對!
80年代美國陷入石油危機後的經濟蕭條,當時大家普遍認為應縮減開支因應,但雷根總統獨排眾議,反而擴大支出,結果經濟真的被救起來了,史稱「雷根經濟學」。近幾年美國經濟再次陷入困境,總統歐巴馬卯起來花錢,更啟動了3次QE,造成8年任內美國國債暴增近10兆美元,QE也花掉了4.5兆美元,但美國經濟還是在去年陷入了金融海嘯以來最差的一年!!這些都是擺在眼前的事實,這些研究人員難道沒發現嗎!?
回想歐債期間希臘一度頻臨破產,當時IMF與ECB都執意希臘必須撙節開支才願意金援。但當時克魯曼(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出面痛批,說希臘不該縮衣節食,反而更該擴大支出才能救經濟。甚至認為希臘必須脫歐,且回復自已的貨幣才能得救!!時至今日,希臘現在經濟已轉為正成長,甚至財政已開始出現盈餘,還好當年希臘沒聽克魯曼的話!!或許有人會說,反向擴大開支也許現在希臘會更好…這些都是無法驗證也無法重來的假設性推論,爭論無意義。
財經學術研究者常犯的錯誤就是做了很多不合常理的假設,把問題太過簡化(這也是沒辦法的事,社會科學不比自然科學,沒辦法創造一個實驗室並控制變因,好探討單一變數的影響),以致出現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再者,以長時間大數據來統計歸納一些問題的結果,看似合理,但卻忽略了投資人根本不會做那麼長的投資(經濟大師凱因斯的名言:長時間來臨時,投資人早就都進棺材了),長時間的結果並不意謂短時間內也會一樣。
像這幾年投資人開始狂迷指數型商品,因為學術文獻都說沒有基金可以長時間打敗大盤,買指數型基金至少可以確保績效跟大盤貼近。問題是金融海嘯以來市場變化越來越大且快,以致投資人越做越短期,那為何要care基金可不可以長時間打敗大盤?基金經理人可以在短時間內創造優於市場表現的績效,有何不好嗎?
投資這件事情,有時候「盡信書,還不如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