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的科技龍頭公司股價激情翻漲,短短五個月,就創造了人工智慧的元年,華爾街投資客瘋AI,深信一七年是再次翻轉人類經濟的關鍵年,台灣該如何跟上浪潮?
AI狂潮席捲華爾街 亞馬遜、蘋果、騰訊飆股價
全力發展AI的蘋果、亞馬遜、谷歌、微軟、臉書,以及中國的阿里巴巴、騰訊等,每家股價都大漲三、四成,到五月三十一日為止,全球總市值排名前十大的公司,有七家都是積極發展AI的科技龍頭公司,其他領域只剩下巴菲特的波克夏、生醫產業的嬌生及老牌的石油巨擘艾克森美孚。
今年關於AI突破性發展的報導,比六月初大梅雨轟炸台灣的雨量還密集,圍棋的AlphaGo徹底打敗棋王、自動駕駛汽車全面測試、亞馬遜的無人實體商店挑戰沃爾瑪、語音助理Google Home、Amazon Echo以每季兩千多萬台的速度迅速攻占全球消費者的客廳,連華爾街都勇於嘗試人工智慧理財顧問(Robo Advisor),準備迎接AI的電腦自動操盤下單、即將打敗股神的審判日。
華爾街投資客對AI瘋狂買單,深深相信「一七年是再次翻轉人類經濟的關鍵年」。
雲端服務占全球四二%市占率的亞馬遜,年初以來股價暴漲三四%,總市值增加新台幣約三.七兆元(一二二○億美元)。市值稱霸全球的蘋果公司,年初至今漲幅也是三四%,短短五個月總市值增額,是令人咋舌的新台幣六兆元。
紐約上市的阿里巴巴與香港上市的騰訊漲幅更驚人,兩家都超過四二%,騰訊五個月總市值增加新台幣三兆元,憑空多了半家台積電的財富!
股價暴漲,令人想起二十年前的網路泡沫,就以剛剛突破每股一千美元的亞馬遜為例,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榮升全球第二富豪寶座,公司的本益比近二百倍;不過,投資者不擔心泡沫,他們看的是亞馬遜的業務增長,以及在雲端大數據市場的領先地位。
亞馬遜在零售市場也快速增長,自有品牌的紙尿片、電池與網路銷售位居全美前三大,還將推出自有品牌的成衣、球鞋等,更妙的是,亞馬遜拍攝的電影、戲劇、卡通、紀錄片不只得獎,更成為好萊塢的主流製片公司。
與二○○○年網路泡沫最大的不同之處,當時瞬間崛起又突然幻滅的,都是小型新創公司,一七年的AI狂潮,帶頭的則是蘋果、亞馬遜、谷歌、臉書這樣的龍頭企業。
千禧年之前的網路創新,從網景(Netscape)上市開啟,雅虎創造狂潮,亞馬遜當年則是網路書店的跟班小弟。
亞馬遜在一九九七年以每股十八美元新股上市,當時總市值才七億美元,只有現在的六八○分之一。當年,已經上市的雅虎如日中天,谷歌的兩位年輕創辦人找上楊致遠(雅虎創辦人之一),拜託他用一百萬美元收購谷歌搜尋引擎卻遭拒;二十年後,谷歌已是市值七千億美元的公司,雅虎卻只剩下不到五百億美元,只有谷歌的十四分之一。最悲哀的是網景,早就在網路潮流中消失無蹤了。
AI颱風眼:大數據 從特斯拉到語音助理都靠它
媒體狂炒、股票狂漲的AI概念,其實是許多科技運用的總稱,定義是,「能夠展現與人類相當的技能與彈性的機器」,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或許能達標,才剛剛開始連續對話的語音助理,恐怕仍不及格;真正符合嚴格AI定義的,例如自動幫你賺錢的電腦操盤手、可深入恐怖分子陣營殺敵的無人飛機,或是代替醫師開刀治病的遠距醫療,都還離我們的真實生活甚遠。
二○一七年AI狂潮的颱風眼,是巨量聯網設備所創造出來的大數據。根據研究機構IDC的統計,全球在○五年創造出來的訊息量是十萬個Gigabytes,到了一○年增長二十倍到二個Zetabytes(Z),一五年增長到十二個Z,二○年再增長四倍到四十七個Z;也就是說,我們每年創造的訊息,是○五年的五百倍,而且還在指數型向上增長當中。
我們常常在廣告見到的Google Home與Amazon Echo語音助理,是另一個充分運用大數據資料,即將改變人類生活形態,讓人非常有感的例子。
谷歌語音辨識軟體在一三年的正確率還只有七八%,在巨量訊息的學習下,到了一五年的正確率突破九成,今年將達到九五%。
谷歌、蘋果、亞馬遜的語音辨識系統正確率逼近百分之百,讓家庭助理Home、Echo的銷售爆發成長,亞馬遜Echo系列產品出貨量,去年第三季是六百萬台,第四季突破八百萬台,今年第一季已逼近一千一百萬台。
語音助理爆炸性出貨,即將成為美國家庭的主流設備,又回頭提供巨額的數據,強化產品自動學習力,以及相關廠商的服務鏈結,Echo去年十二月底的服務項目為五千八百多項,到了今年四月底,竟然已達到一萬兩千多項服務了。這類飛速自我學習的產品,正在以光速增長,堪稱為AI服務的代表性作品。
迎戰AI如何起步? 企業最需要「即時資料分析」
中國網路龍頭騰訊,也在四月推出AI語音助理「騰訊叮噹」,功能與亞馬遜類似,覆蓋新聞、賽事、票務、快遞、音樂、股市、文學等各領域。騰訊在今年三月才正式任命張潼擔任騰訊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聘用五十餘位AI科學家開發語音辨識、視覺辨識、自然語言、機器學習等領域的服務。
海量數據是今年捲動AI爆發的颱風眼,數十億個聯網設備,提供了指數型增長的數據量,企業使用幾近零成本的電腦運算能力,從中獲取顛覆既有商業模式的創新服務。
去年六月股票上市的加州大數據資料分析公司拓藍(Talend),針對美國三百多名企業資訊長徵詢他們在AI狂潮當中,最優先的工作計畫項目,結果二六%勾選「即時資料分析」、二○%勾選「資料管理」,一八%認為「自動資料梳理」最重要,其他才是嚴格定義的AI與機器學習。
顯然,在AI熱潮中,腳踏實地從即時資料分析的技能著手,是擁抱AI一定要蹲好的馬步。台灣的企業在九○年代催生了個人電腦的世代,金融海嘯前後扮演智慧手機的推手,如今面對風起雲湧的AI新世紀,有掉隊危機的台灣企業,應該急起直追!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