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萊德能源基金主要經理人白利德(Alastair Bishop)觀察,近期政治的緊張局勢,並非影響油價的主因,美國及OPEC國家生產過剩,才是油價不易大漲的癥結所在。
進入第二季之後,多空因素仍然持續交雜;近期地緣政治風波不斷,美國總統川普先是空襲敘利亞、伊斯蘭國,又對北韓高調「嗆聲」,拉高朝鮮半島軍事對立衝突,國際安全的緊張局勢,讓國際油價應聲回到每桶五十二美元關卡以下。另方面,四月十九日美國公布汽油庫存意外增加,則又讓油價一路急跌。
能源基金經理人白利德從石化產業3月油品庫存量的降低,發現油價回溫的樂觀訊號。(攝影/陳永錚)
分析油價波動因素 油品庫存趨勢大過政治干擾
對於能源基金的績效表現來說,油價漲跌猶如至關緊要的生命線,如今這條生命線的走向正受多空因素交互牽動,也讓油價後市更顯撲朔迷離。
不過,在全球最大能源基金、貝萊德世界能源基金主要經理人白利德(Alastair Bishop)眼中,情況或許沒有外界想像來得複雜。他認為,近期地緣政治風險對油價的刺激效應不必過度放大,而美國庫存數據的殺傷力,也不到「毀滅性」的程度。
「近期地緣政治上的緊張局勢,並不是影響油價的主要原因,」畢竟是能源基金經理人,白利德對「政治事件干擾油價」的各種事件鑽研頗深,他表示,雖仍將持續觀察後續演變,但若對比歷史上的種種經驗,近日以來的緊張情勢,「還沒有達到足以嚴重影響油價的程度。」
相較之下,「庫存趨勢,是我們認為影響較大的因素。」白利德強調,二月下旬以來的美國庫存數據,的確對油價造成較大的壓力,「但美國庫存之所以沒有下降,是因為第一季是美國煉油廠的傳統維修季節,進行一段時間的關廠保養,造成煉油廠的需求下滑。」換言之,他認為近期的美國庫存數據下滑,應屬短期季節性因素。另一方面,「市場忽略的是,在美國之外的地區,我們發現原油庫存降低的訊號。」
進一步來看,白利德認為,在判斷石油供需狀況時,不應該只限縮於「原油」庫存,而是應該關注整體現象,把柴油、汽油等其他油品的庫存狀況一併檢視;從這個觀點來看,他反而發現了值得樂觀的訊號。「在三月,整個石化產業當中各種油品的庫存量,總計減少了約一千五百萬桶。」白利德說,「上次在三月出現如此大的跌幅,得回溯到二○一一年,『阿拉伯之春』剛結束的時候。」
規模超過新台幣六千億元的貝萊德世界能源基金,目前僅保留一%現金,幾乎持股滿檔。對此高持股配置,白利德頗為篤定的說:「油價正進入另一波循環。」他分析,自二○一四年油價大跌開始,除了頁岩油及OPEC國家,石油開採公司完全沒有新增投資,預估進入一八年後,供需結構將逐漸扭轉,雖然大漲不易,但應可期待油價溫和回升。
汽油庫存增 原油庫存減 油價短線止跌現曙光
「未來油價很難再回到一四年時每桶一百美元的高峰,長期而言,應會落在每桶六十至七十美元間。」白利德提出他對油價後市的判斷結論。
不過對能源產業相關企業來說,就算油價難以「重返榮耀」,但企業股價卻可能出現程度較大的回溫。白利德解釋,目前能源類股股價走勢已與油價出現脫鉤,造成相關基金的整體跌幅比油價的下修更惡化,而這個現象其實來自於「市場對於能源產業的過度悲觀」。而若未來市場對於原油庫存的數據能有更多釐清,應能緩和這樣的悲觀態度。
當然,在股價回溫的過程中,也要搭配油價的確實回漲,白利德表示,「以每桶五十美元的狀況,對於一些能源企業而言,確實還是很掙扎,不過,如果回到七十美元,狀況就會比較舒緩。」
整體而言,白利德認為,近期對油價最具殺傷力的美國庫存數據,應屬短期利空,隨未來庫存數字陸續公布,應可逐漸化解市場疑慮。事實上,從四月二十六日美國能源署公布的數字來看,汽油庫存雖在當周增加,但原油庫存已連續三周下滑,庫存一漲一消,被解讀是煉油廠重啟產能的結果,某種程度也佐證了他的說法,短線不無止跌機會。
至於中長期走勢,白利德仍相信供需結構並未嚴重失衡,在此之下,油價應會朝著「業者的合理利潤空間」,也就是每桶六十至七十美元的方向趨近。
▲點圖放大
白利德(Alastair Bishop)
現職:貝萊德天然資源團隊 投資組合經理人、貝萊德世界能源基金
學歷:諾丁罕大學經濟系
經歷:派傑(Piper Jaffray)資深市場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