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桶子一直漏水,卻也一直維持滿水位,為什麼?合理推估一定有水源不斷補充。台灣外匯現況就像是這個桶子。
想像有個桶子,我們沒有它的全貌,眼前看到這桶子一直漏水,就跟山路旁的溪一樣潺潺流著。同時,也知道這個桶子的水是滿的。合理推估,一個有漏洞的水桶,洞沒補上卻能維持滿水狀態,肯定有未被察覺的來水源源不斷補充著。
漏水水桶這模型,就是台灣外匯現況。桶子裡的水沒變少,即使有個大洞漏水,原因就是活水源源不斷。
央行公布上的季度外匯統計,資本帳連續二十六個季度外流,累積接近三千億美元。如果改成年度,應該是從央行做這統計開始,這個名目就是持續外流。
原因很簡單,除了少數幾個月,台灣有穩定的貿易順差,同時居民儲蓄率又高,普遍又對本土前途信心度低,自然就持續從資本帳流出。這些是把錢運出去的推力,另外還有海外投資的吸力,兩者合併發功,才有這不斷翻新的紀錄。
我們的社會氛圍與管理當局有共同習性,就是管漲不管跌。房市大漲,要打壓;股市大漲,太投機;台幣匯率漲,有礙出口。本質上,儲存財富的各種渠道,在台灣都是被管制的對象,以投資為獲利來源的資本帳持續外流,其實是理性決策的結果。不只散戶老百姓這樣做,真正資本帳外移的大戶是保險公司、退休金,原因就是相同投資標的台灣報酬率低。
即使如此,台灣人儲蓄率實在太高,就算持續外流,剩下來的一點點,經過多年累積,還是發生作用。不動產在多年打房之後,並沒有預料中的大幅回檔例證一也;股市底部年年墊高,例證二也。
這幾年資金趨勢開始有些變化,讓台股指數終於有創新高的機會,推出去的力量沒變小,但是境外吸力變小。原本吸力最大的幾個管道,都已經趨勢逆轉。
第一個是中國,人民幣不再只升不貶,中國不動產的泡沫就算不破,似乎也難以再快速膨脹。這個過去三十年對台灣民間最強大的吸金機器,已經開始回吐。
第二個是美國,從葛林史班下台之後,聯準會就不再引導利率下降,畫下史上最長債券多頭走勢的句點。保險與退休金這些長線資金,不能收台幣存美元來賺利差。
回到前面桶子的模型,漏水的速度在減緩,進水的速度搞不好在提高,唯一合理的後果就是桶子將要被撐大!不動產已經不跌,股市在緩漲,都是桶子膨脹的現象。
會不會一路撐到爆?不會,我們是有政府的國家,政客們正在努力加稅、加稅再加稅,總有一天推力被提升到超過吸力衰減的程度,才會形成新平衡。在那之前,先習慣五位數字的台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