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股帶領道瓊指數大漲,但回歸現實面,如何不只是自high,也助其他產業找活路,更值得省思。
從十一月九日下屆美國總統大選開票之後,道瓊工業指數一路創新高上去,主要領漲的是高盛、摩根大通銀行這五檔金融股,貢獻指數約三分之一的漲幅,其他二十五家公司分潤剩下的三分之二。流風所及,台灣的金融股這段時間的表現也超過大盤。金融股的漲勢根基於對新政的期望,特別是法規修改後創造出來的獲利空間。
金融業要賺錢不難,只要降低風險意識,稅後盈餘很快就上來,因為這行業天生槓桿比率高。即便依照國際清算銀行在金融風暴後提高的自有資本適足率十二.五%來算,法規允許以八倍的槓桿運作。雖然這已經比金融風暴前要低很多,還是比其他產業高出不少,賺錢相對容易。
根據二○○八年金融風暴的經驗,其實也是金融業千年以來的歷史,業者貪婪是沒有底線的,很少能通過「要不要忽視風險擷取利益?」這個考驗。就算公司沒想要,但是擋不住積極的員工藉此大賺獎金的衝動,因此周期性的金融危機爆發,從來不會停的。只有在風暴發生時,業者稍微收斂,監管單位比平常認真,才能壓抑住這間歇性的狂暴。○九年之後,時不時就有某金融公司被罰款幾億幾億美元的新聞爆出,兆豐銀行涉及洗錢被美國處罰這種案例,我們覺得罰很大,但是放在全球應該是排不進前百大。
川普當選美國總統,讓市場認為風向可能會轉,傷疤好了,忘掉疼痛,風險又要被擱置,再大幹一票!把這幾年少賺的錢先撈回來吧。股市是希望工程,把夢想當成真實,罰款還沒繳清,股價已經在反映美好的未來。監管力道將要放鬆,滿天金條等著撈,美國金融股漲,台灣的金融股也漲。
必須說,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川普上台後解除之前政府對金融業的種種限制,也難以再現○八年之前的榮景,關鍵在於產業的去槓桿。金融業是服務業,也就是說它是被動地去滿足其他產業槓桿的需求,不是銀行想增加放款就能增加放款。產業去槓桿讓金融業萎縮,這戲碼在日本已經上演了快三十年,台灣本世紀以來也是如此,這兩年連中國都報名參加演出。產業去槓桿的趨勢沒停,金融業想蓬勃發展是水裡撈月,只有合併學產業去產能,減少業內競爭才有活路。短期的繁榮往往是以犧牲風險控制換來的,需要更小心。
金融股並非沒有投資價值,只不過應該歸類為價值投資而非成長股。成長股享有較高的本益比,因為未來的成長將平衡掉現在的高股價。價值股投資的獲利,來自於被低估的股價,因此價值股成為媒體報導的寵兒,它的投資價值也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