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衍生性的ETF越來越普及,投資標的擴張其他市場,這些變種帶來更多收益來源的同時,也可能潛藏風險⋯⋯
從二○○三年六月0050成立、展開台灣的ETF歷史以來,正好配合台股轉大人的變化,越來越多投資者被股息收入而非價差所吸引,指數基金占投資組合的比重也持續提高。這幾年,很多市場參與者擔憂成交量低,周轉率下降,有流動性的問題,對這群等收息、以ETF為主要交易對象的投資者來說,這一點都不是問題。
市場上永遠有追求倍數增長可能的操作者,只是比率問題。這個比率的改變,隨著經濟結構改變,公司經營者質量提升,願意照顧股東權益的股票增加,收股息的投資才有實際操作的可能。如同上世紀投資組合理論就已提出被動式操作的績效比主動式要好,但總要等ETF出現後,一般投資者才可能實踐這個理論。在那之前,只有錢夠多的退休金、保險資金才有能力,以實際的股票組合追隨指數的成長。
被動式比主動式好?這也是違背直觀的歷史事實。本身是主動投資大師的巴菲特,對大眾的建議也是買ETF,甚至拿出一百萬美元與人對賭。當年他花三十幾萬美元買的零息美國政府債券,經過十年的複利增長,到期的期望價值是一百萬美元。這個十年的賭局,即將在一七年到期,毫無懸念,巴菲特押注的ETF將會大勝、狂勝選股技巧最高超的對沖基金組合。
台灣市場的ETF已六十幾支,投資標的從台股擴張到其他市場,黃金、石油這些商品也都有對應的ETF。甚至倍數、反向這種衍生性的ETF,也越來越普及。多元化是好事,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些變種提供更多收益來源的同時,也帶來不同風險,若不花時間了解,以為所有ETF都與0050一樣,必會踩到陷阱。
第一個是不同市場有不同特性,台股的ETF依附高股息的台股,自然有較高配息率。日本、中國這些配息率低的市場,他們的ETF當然沒息可配,頂多就是意思一下。
第二個是反向與倍數型的ETF,要在績效前面加個減號,或後面弄上乘號,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理論上,投資有這種相關係數的股票可以達到這效果,實際上這種股票組合不存在;更正確講,沒有穩定的負相關、倍數相關的股票。因此實務上,這種ETF皆透過期貨與選擇權來達到宣稱的效果。在這些基金公開說明書中,都明確指出它們與傳統指數股票基金不同,不適合長期投資。請特別注意:不適合長期投資!
用它的好,避開它的風險,多元化的ETF,會是一般投資者,建立自己投資組合的好工具。
上周把發行特別提款權的國際貨幣基金誤寫為世界銀行,在此向讀者朋友們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