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一旦實施註冊制,企業上市的速度將更快,也能有效遏止借殼盛行歪風,有助活絡股市。未來,A股將產生巨大的磁吸效應,台灣要提早審慎因應,以防更加邊緣化。
中國證券史上最大改革來了!二○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中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授權決定」,自一六年三月一日起,分兩年實施。經過股災,合計市值達五十三兆人民幣(約新台幣二六七兆元)的中國股市,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巨變。
何謂「註冊制」?這與過去有何差別?先前中國實施「審批制」,新股能不能IPO(首次公開發行),由證監會決定,任何產業、無論公司大小,以同一標準看待。未來,新流程將由券商查核財報與相關資料,證監會只給予問題及意見,不做實質審查,只要文件齊備、證監會沒有進一步問題,即可申請註冊上市,運作模式更接近美股、港股。
註冊制最大優點是快速,以往審查人力有限,中國經濟又處於高成長,企業資金需求熱切,導致上市申請大排長龍,迄今仍有逾七百家企業排隊。過去中國股市每年平均有二百檔新股上市,改為註冊制後,一年可望增至三五○、甚至四百家。中國一方面開放滬港通、深港通,創造外資買股的「需求」;另一方面透過註冊制加速企業上市,創造股票「供給」,雙管齊下,活絡股市企圖心可見一斑。
過去,中國股市審查制的人治色彩濃厚,排隊申請上市的公司多,但放行速度全由審查機關決定,每每淪為當局調控股市的工具。行情過熱時,就快速准許一批新股上市、分散炒作資金;要是行情太冷,證監會又宣布暫停審查,股市往往隨即應聲上漲。更嚴重的是,新股IPO人謀不臧、放水上市的傳聞不少,負責審查IPO長達十三年、外號「發審皇帝」的證監會前主席姚剛,在去年十一月涉案下台。
門檻降低 借殼上市將不再
此外,在舊制下,上市數量與速度由政府調控,大量游資追逐過少標的,使得既有的股票奇貨可居;即使獲利爛,「殼」卻值錢,許多有意上市卻不得其門而入的企業往往相中這類公司,從市場收購股票,用借殼方式上市,也因此造成被借殼者股價飆漲怪象。
熟悉中國資本市場的金庫創投總經理丁學文分析:「證監會將追蹤業績真實性,藉註冊制簡化上市作業,消除買賣殼的現象,並引導投資人關注企業業績表現,而不是只看批文(准許上市的文件)或殼的價值。」
另外,丁學文認為,中國配合註冊制,正積極推廣多層次資本市場,包括上交所新增「戰略新興板」,及深圳創業板、北京新三板等交易平台,將吸引更多海內外機構法人直接投資,降低散戶參與比例。
新股變地雷 承銷商要負責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有不少公司以假財報成功掛牌,造成股民慘重損失。而在註冊制下,萬一新上市公司成了地雷股,承銷券商與律師、會計師都要負連帶責任。
例如港股,○九年底,製鞋業台商洪良國際掛牌,但不到一百天,就被踢爆營收灌水,遭香港證監會勒令停牌,成為香港歷來最短命新股。事後,不但洪良被迫將募集資金退回七千名散戶,承銷的兆豐資本也被撤銷牌照,保薦人黃騰忠被停業三年,另一保薦人康曉龍更遭終身禁止從事承銷。可見註冊制下,承銷券商須對推薦公司負全責。
對台灣股市而言,中國這種廣納上市公司的「吸金大法」,是否也將衝擊台灣股市?「影響會很大!」不願具名的券商承銷部協理直言:「未上市的好公司越來越少,這兩年,海外企業(F股)是台股上市櫃主力,註冊制會讓企業重新考量上市目的,未來台股對海外企業的吸引力恐將銳減。」
優質台企 恐到對岸掛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部營運長張嵐菁也指出,證所稅停徵後,雖然將提高企業在台掛牌意願,但中國註冊制降低掛牌門檻,也勢必加速掛牌時程。加上陸資持股逾三成者,在台股權轉移較受限,除非台灣能進一步開放,才有助提升資本市場吸引力。
從數據看來,台股確實呈現弱化危機。雖然在一五年站上暌違已久的萬點,然而台股上市IPO件數卻較一一年銳減,籌資金額只有十一億美元左右。大中華區最大贏家是上海證交所,無論掛牌二一九家、籌資金額二四四億美元,都是五年最高。展望一六年,上海、深圳交易所有註冊制加持,掛牌數量肯定創新高,這勢必成為國際資金流動的先行指標。
丁學文就預警,陸股實施註冊制後,本益比將「高的更高,低的更低」,加上平均本益比仍將高於台股,更多優質台灣企業,很可能因此被吸引至對岸掛牌;他預估,這個磁吸效應最快在今年第三季就出現。無論下一任總統是誰,這將是新執政者無可迴避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