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聯準會開始啟動升息,將是連續性的,升息幅度也許不大,但最終將會達到新均衡目標利率為止。
第一個長期因素是商品價格。沒有什麼東西能比商品價格更有資格成為全球景氣循環的風向球了。聯準會的官員可能也與一般人一樣,對最近商品價格的重挫感到驚訝。原本升息的理由是要抵銷未來商品價格大漲的風險,但當升息伴隨著商品價格崩跌,尤其是油價,以及強勢美元加持,與一個月前相比,目前的通膨風險明顯降低許多。
其次,愈來愈多人認為,聯準會是為了升息而升息;這聽起來似乎有點荒謬,但還是有其邏輯性在。在近乎零利率的環境下,必然存在一些看不見的不平衡或不合常規的狀態,一旦利率上揚,就可凸顯出這種狀態的破壞性。所以聯準會至少會升息一次來測試。若是如此,首度升息之後可能會有一段時間按兵不動。
普遍的看法是,一旦聯準會開始啟動升息,將是連續性的,升息幅度也許不大,但最終將會達到新均衡目標利率為止。僅僅升息一次的可能性不大,但肯定會出乎市場意料之外。
第三個意涵是,聯準會的貨幣緊縮政策,將是○七年以來全球主要央行的首例。自全球金融海嘯後,所有的央行大致都採取寬鬆政策;中國人行雖在一一年緊縮,但過去一年來,也始終堅守寬鬆政策;況且,中國金融體系基本上是封閉的,對全球經濟影響輕微。
強勢美元,來自於對美國升息的預期,多數分析師仍看好美元會持續走強,但果真如此,聯準會進一步升息的可能性就愈低。
最後,還有所謂的經濟權力平衡的變動。金融海嘯後,全球央行均確保市場擁有充沛的流動性,以供企業、家計單位或政府所需;但是,當時幾乎沒有人想要使用這批流動性,企業投資率低迷,而家計單位的儲蓄率則大幅上揚。對銀行來說,那個時點要推銷流動性,就好像「賣冰塊給愛斯基摩人」一樣。
然而,便宜和充沛流動性的日子終於要結束了;企業預期資本成本變貴而增加資本支出,家計單位則因報酬率增加而減少儲蓄,並增加消費支出。在此情境下,銀行手中的現金突然變得搶手。如果是這樣,那麼近期銀行股股價表現相對大盤強勁,就有跡可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