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消費者必須懂得貨比三家,嚴選產品品質,才會買到貨真價實、物超所值的物品。
投資人進行投資時,同樣必須嚴格檢驗所投資公司的含金量,確認是一家獲利保持穩定或高速增長的公司,才能產生投資報酬。
不同定位的投資人,對公司的獲利能力有不同的期待:價值型投資人必須挑選每年獲利穩定,且獲利能力禁得起時間考驗的公司;成長型投資人必須選擇公司營收持續成長,短期內獲利能持續增長的公司。
不管是希望穩定或者成長,含金量指的都是所投資公司創造獲利的能力。
但一般人該如何檢驗和觀察所投資對象的含金量呢?
第一種方式,是觀察公司產品在消費市場的接受度。
投資人可以直接到消費市場,實際觀察想投資公司所生產的產品或服務,看看它們是否具有被消費者高度認同的價值?
投資人可以先從消費者的眼光,觀察公司產品是否具有銷售長紅或廣受好評的績效,因為只有能提供好產品、好服務的公司,才能維持營收與獲利穩定的績效。
在這樣的消費觀點下,價值型投資人觀察的重點,在於所投資公司的產品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只有公司的市場位置不會輕易被動搖,營收與獲利的穩定性才能長存。
對成長型投資人來說,則要觀察創新產品是否能蔚為市場流行風潮?甚至成為下一世代的主流生活用品?只有產品需求不斷成長的公司,才能讓公司營收保持高成長性,企業也才能維持獲利增長機會。
第二種方式,是觀察公司財務報表的獲利表現。
由於企業的營運狀況都會寫在財務報表上,投資人可以參考財務報表來檢驗公司的營收、毛利率、營業利益率與淨利表現狀況。
企業營運必須將本求利,投資人其實也是在投資最能創造獲利績效的公司,而公司的四大會計報表,正是提供投資人檢驗公司獲利能力的一種財務表單。
最簡單觀察獲利的方式,是檢查「會計損益表」。
公司所有產品的銷售額,會反映在「營業收入」上,「營業收入」減去「營業成本(產品原料的直接成本)」,就等於「營業毛利」。
「營業毛利」再減去「營業費用(人事、店租、水電等費用)」,等於「營業利益」。「營業利益」再加入「營業外收入或支出」,等於「稅前淨利」。
「稅前淨利」扣除「所得稅費用」後,等於當年度的「稅後淨利」。「稅後淨利」除以「資本額(股數)」,等於當年度每一股所能獲得的「每股盈餘」。
在這一張「會計損益表」中,有幾個觀察重點:
第一、公司的營業收入是否保持足夠創造獲利績效的營運規模?(營收數字是否夠大?)
第二、公司產品的直接成本是否能壓得夠低,並讓毛利率(營業毛利÷營業收入=毛利率)能產生高於營業費用的營業利潤出來?
第三、公司的營業費用是否夠低,好讓營業利益率(營業利益÷營業收入=營業利益率)能維持較好的表現?
第四、公司業外支出或損失是否夠低,同時不應該減損當年度的營業利益。
第五、公司的每股盈餘應該經常保持正向與穩定,不應出現虧損或劇烈波動。
對價值型投資人來說,營收規模往往比毛利率更重要,因為只要營收規模夠大,就算毛利率低,但只要夠穩定,仍足以創造穩健的獲利表現。長期獲利的穩定性,對價值型投資人至關重要!
但是對成長型投資人而言,公司營收成長力道與毛利率均要夠高,才足以代表獲利競爭性。因為創新產品的初期市場規模不一定會大,只有產品價格高、才能拉高毛利率。
產品價格高、成長性又好,才代表一家成長型公司的獲利展望佳!
Photo: Samautu ,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