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掌門人張忠謀老當益壯、仍在奉獻,這也許是那斯達克15年變遷給台灣帶來更大省思的地方,大家期待台股上萬點,但台灣還需要更多創新的力量!
當時代表科技股的指數都跌得慘不忍睹,像是S&P六○○指數從四八一六.三五點重挫到七九五.三五點,跌幅更高達八三.四八%。另一個是費城半導體指數,從九六年的一三九.○三點急行軍,到二○○○年寫下一三六二.一點的歷史天價,又到○八年跌到一六七.五五點,跌幅高達八七.七%,這是美國科技泡沫留下的歷史遺跡。
▲那斯達克指數在15年後重回5000點大關。(圖/達志)
泡沫化的修正 漫長而痛苦
泡沫化的修正 漫長而痛苦
二○○○年三月十日,那斯達克崩跌,網路科技泡沫吹破,很多網路公司在歷史洪流中消失,美國科技股經過十五年的調養,這回在十五年後,三月二日這一天,那斯達克指數重新見到五千點大關,一度出現五○○八.五七點的新高點,這是那斯達克指數暌違十五年後重新見到五千點大關,意義非比尋常。
因為一個市場經過泡沫化的修正,通常調整是漫長而痛苦的,像歷史上的大泡沫,如荷蘭鬱金香泡沫,或者是南海泡沫,都無法回到泡沫的原點。最近的三十年,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與台灣的泡沫調整。一九八九年,日經指數曾經寫下三八九五七點的歷史天價,到今天為止,日本政府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日經指數才勉強逼近一萬九千點,大約只有八九年天價的一半。
台灣的加權指數在九○年曾經寫下一二六八二點的歷史紀錄,但是一年之內,股市重挫到二四八五點,此後的二十五年,台股有兩度上攻萬點,但最後都徒勞無功。今年台股再度逼近萬點,這是台股最有實力站上萬點的一次。
相對來看,美國那斯達克只花十五年的時間,就回到泡沫發生的原點,進一步印證了美國科技實力的強大,而這個創新的內涵更值得深究。
二○○○年那斯達克漲到五一三二點時,那時微軟是PC時代的霸主,微軟與英特爾撐起Wintel的架構,那時微軟股價漲到七十八.九九美元,市值高達六○六○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值企業;英特爾也把市值撐高到二七七○億美元,是那斯達克排名第四大市值的企業。當時通訊產業還沒有蓬勃發展,微軟與英特爾撐起PC產業的半邊天。
同時在網路起飛的時代,全世界都在建置網路系統及光纖,最具代表性的是○一年思科〈CISCO〉市值挑戰四千億美元,一度成為全球最大市值企業。那斯達克在五一三二點時,思科市值三六○○億美元,是僅次於微軟的第二大市值企業。同一段時間,光纖產業蓬勃發展,像北電網絡〈Nortel〉、 捷迪訊光電〈JDS Uniphase,簡稱JDSU〉股價都飆漲,JDSU曾經躋身那斯達克前十大市值企業。
二○○○年那斯達克在五一三二點時代,美國前十大科技股是微軟、思科、高通、英特爾、世界通訊(WorldCom)、甲骨文、戴爾電腦、昇陽半導體、雅虎及捷迪訊光電。在這張前十大的榜單上,除了甲骨文市值從當年一五一○億美元爬升到現在一八六一億美元,市值略有增加外,大多數企業都顯著縮水。像微軟○九年股價曾跌到十六.一美元,市值剩下一二一九億美元,後來換了執行長,重新從PC切換到通訊網路運用,才慢慢走回上升軌道,股價一度漲回五十美元以上,站上市值第二的地位。
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思科,也曾搶占過全球市值第一的寶座,但二○○○年以後從絢爛回到平淡,目前市值是一四九八.七五億美元,思科股價最慘跌到十三.三美元,最近漲回三十美元以上。晶片大廠高通市值一度達三三二○億美元,這些年在智慧型手機戰況激烈的市場,高通仍保持領先,但市值已縮水到一一九九億美元。
二○○○年的那斯達克泡沫前夕,跟著那斯達克泡沫起舞的是費城半導體指數。當時費城半導體指數最高漲到一三六一.一點,後來慘跌到一六七點,目前最高漲到七三四點,只有當年天價一半,顯見半導體產業的泡沫還沒有調整完成。高通只剩下全盛時代的三分之一;英特爾最慘股價跌到十二.○五美元,市值最慘掉到五七○億美元,如今股價一度漲到三十七.九美元,市值又回升到一五七一.八三億美元,但與二○○○年全盛時代相比,仍有一段很大差距。
從這個現象可以看到,美國科技創新的力量不在電腦硬體,這從PC產業衰落就可看出端倪。像昇陽半導體已被購併;惠普及戴爾都無法和二○○○年的盛況相提並論,戴爾市值在二○○○年是一三二○億美元,這次私有化重組再上市,市值只剩下七一一億美元;惠普市值也剩下六○三.九七億美元。這個情況強烈宣告PC時代的式微。
蘋果市值挑戰一兆美元 勝算很大
蘋果市值挑戰一兆美元 勝算很大
蘋果去年以iPhone 6 及iPhone 6 Plus橫掃全球手機市場,三月十日那斯達克泡沫化十五周年這一天,蘋果正式推出Apple Watch,正式進軍穿戴裝置市場,這是蘋果電腦另一個里程碑;下一回合,大家都在看Apple TV 及Apple汽車,在後賈伯斯時代,庫克承先啟後,創造了另一個比賈伯斯更偉大的戰場。
目前蘋果股價一度寫下一三三.六美元的歷史天價,總市值推進到七七四八億美元,摩根士丹利認為,蘋果仍具有更遠大目標,今年市值挑戰一兆美元勝算很大。如果試算蘋果電腦市值要到一兆美元,股價必須漲到一七一.六八美元,這也許是人類歷史上的新里程碑。
蘋果是創新及加值極大化的典範企業
蘋果是創新及加值極大化的典範企業
蘋果代表的是硬體製造,但也是把創新及加值極大化的典範企業。去年第四季,iPhone 6使力,蘋果已囊括智慧手機產業九三%淨利,剩下七%是三星,代表了全球手機產業已正式進入蘋果獨自吃肉的時代。有了蘋果擔綱,這是那斯達克重返五千點的最大助力。
在那斯達克五一三二點的時代,蘋果當時股價只有六.三七美元,那時候賈伯斯重返蘋果,仍是百廢待舉的狀態。如今經過三度分拆,蘋果市值至少出現三五○○%的驚人大成長。谷歌在二○○○年沒有上市,如今以三八七一.七二億美元市值打敗艾克森美孚石油、微軟,勇奪全美市值第二的紀錄也十分不易。如果再把微軟加進來,美國科技三強市值高達一.四七八兆美元,這是很可怕的數字。
除了這三強之外,最年輕的新秀──臉書,以二二三九億美元市值勇奪第四的寶座,也可圈可點;從網路書店到電子商務巨擘的亞馬遜,目前市值也有一七六五億美元,這兩家公司都打敗英特爾。往後還有通訊大廠康卡斯特〈COMCAST〉、思科及高通,這其中生技製藥的吉利德科學(Gilead Sciences〉也以一五一六億美元搶到第八。
除了網路與電子商務掛帥外,推動美國那斯達克的另一隻大手是生技產業,那斯達克的分支── 那斯達克生技分類指數NBI,從○二年的三九七.三六點起漲,三月九日創下三六五一.六九點的歷史新高,十二年漲幅高達八.一九倍,除了科技創新的力量,美國生技產業風起雲湧地快速發展,也提供了那斯達克更充沛的養分。
目前很多重量級生技股市值都超過千億美元,像嬌生市值達二七八三.五五億美元,輝瑞也達二○八一.九七億美元,美國安進〈AMGEN〉是一一七五.五二億美元,諾華藥廠是二三三七.九億美元,這次在那斯達克十大榜單上的吉利德科學,股價漲到一○一.八一美元,市值是一五一六.九七億美元,生技產業成了那斯達克另一個創新的聚落,也成了那斯達克重登五千點的另一大助力。
泡沫隱憂 潛藏在未上市市場
泡沫隱憂 潛藏在未上市市場
那斯達克走過十五年歲月,當年很多沒有盈餘,卻享有極高股價的本夢比企業被淘汰了。在科網泡沫鼎盛的時代,最常被用來評定股價的是P/S值,也就是市值營收比,股價是營業額的好幾倍,但是企業的目的仍在創造盈利,有營收、沒有盈利的企業可以一時閃亮,但最後仍不敵資金淨流出,最終的命運不是被購併,就是遭到分崩瓦解的命運。
十五年前,那斯達克前一百大企業中,只有六八%企業獲利,如今前一百大企業,九成都有獲利;十五年前在科網泡沫吹破前夕,那斯達克的本益比高達一九七倍,如今只有二十倍。十五年前,微軟當上市值龍頭時,本益比是五十七倍,現在市值最大的蘋果電腦本益比只有十七.二倍,現在市值第三大的微軟,本益比也只剩下十七.二倍,谷歌的本益比二十七.一倍,只有最具創新力的臉書,目前本益比高達七十一.四四倍,這可看出十五年以後的那斯達克比十五年前更「健康」。
那斯達克一直以科技股為主,但目前指數中非科網的行業占五七%,高於十五年前的四三%,主要是醫療保健股占比正逐漸加重,「IT味」已逐漸下降,像目前軟體應用的企業只占一○%,九九年占二四%。十五年前,那斯達克大漲是由市場融資及市場炒作力量推高股價,如今大家更強調回報及派息的題材,這都顯示,十五年後的那斯達克五千點比十五年前更健康。
目前唯一的泡沫隱憂潛藏在未上市市場,很多新創企業喊價都從十億美元起跳,像Uber,目前的估值達四十一億美元,這些喊價高高的未上市新創事業一旦出事,就會讓人想起二○○○年那斯達克從五一三二點崩跌而下的景象。
大家不要忘了,科技創新才是美國企業的核心精神,比較那斯達克五千點,前後十五年,同樣的五千點,但戲碼已大不同,蘋果、谷歌、臉書、亞馬遜、特斯拉、NETFLIX等企業崛起,這些創新的企業快速前進,帶給美國更活潑的力量。
如果相較台股市值前五大企業,從台積電、鴻海、中華電信、聯發科到台塑石化,大家要感傷的是,這些企業都是老面孔,除了聯發科透過購併,技術創新勇往直前外,台灣太少新創企業破繭突圍而上。龍頭老大台積電掌門人張忠謀老當益壯、仍在奉獻,這也許是那斯達克十五年變遷給台灣帶來更大省思的地方。大家期待台股上萬點,但台灣還需要更多創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