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嘉誠把長和在開曼群島註冊,很可能是他的全球投資戰略布局重大轉折,長線投資者一定要注意這個訊號。
香港最大型合併重組方案 震撼市場
香港最大型合併重組方案 震撼市場
長江實業大漲一成多,市值推進到三三一六.二八億港幣,和記黃埔市值也推升到四一九二.四三億港幣,李嘉誠身價也再度超越馬雲,登上亞洲首富的地位。為什麼香港人目光又聚焦在首富李嘉誠身上?原來李嘉誠在他正式退休前,宣布香港史無前例的最大型合併重組方案,他將兩家市值最大的企業,也是最深植香港人心的兩支大型藍籌股合併,衝擊港人更大的是新公司會在開曼群島註冊。
對於這次的重組合併,李嘉誠與李澤鉅父子在元月九日聯手,召開了一場十分慎重且盛大的記者會,李嘉誠說:「重組後對所有的股東都好,長江好,和記好!」他說集團從一九七一年上市以來,一直都以股東利益第一為考量,重組後,希望公司配息能多一些,因為他的個人收入都靠dividend(股息)。
李嘉誠表示,公司重組有六大好處,其中消除公司折讓,為股東釋放實際價值,以及預定配息率會上升。除註冊地改變外,長和系改變過去以垂直持股方式控制系內公司上市地位,重組後的新公司,將地產與非地產業務分拆,非地產業務保留在原本的長江實業(重組後更名為長和),地產業務則分拆到新公司長地。
長實股東將以一對一方式獲發長和股份,每持有一股和黃則可換○.六八四股的長和股份,而每持有一股長和,都可獲發一股長地,李嘉誠仍會繼續出任這兩家新公司的主席。面對外界遷冊的質疑,李嘉誠沒有正面回應,倒是他的兒子副主席李澤鉅很直截了當地說:「已經解釋多次,你要砌生豬肉〈編按:無中生有〉都無得講!」李嘉誠的新投資旗艦長和,將於開曼群島成立及註冊,被市場視為是遷冊。
這些年香港政經環境不斷變遷,李嘉誠三不五時都會被問到是否考慮對香港撤資或遷冊,他多次重申他愛香港,絕不遷冊。但這次突然宣布大重組計畫,這當中有幾個重點,一是他將地產業務與非地產業務分拆,是不是代表他對房地產立場的改變?二是註冊開曼群島,嘴裡說愛香港,但這和過去長實及和黃都在香港註冊很不一樣,已有實質遷冊的味道。三是李嘉誠對投資中國的態度。這些年來,李嘉誠積極處分在中國的資產,例如一三年十月,李嘉誠以八十九億港幣出售上海東方匯經中心,同年八月以三十億港幣出售廣州西城都薈廣場,這似乎意味了李嘉誠有淡出中國的味道。
近年李嘉誠(左)大舉重組企業,轉進歐洲資產,動向備受矚目。(圖/達志)
市場正面看待分拆房地產業務
市場正面看待分拆房地產業務
市場認為美國一五年要加息,但李嘉誠認為未來一年,房地產仍是平穩的走勢,即使加息,幅度也很有限。另一個是建築成本不斷攀高,房價不易下跌。李嘉誠表示,「以前地價一定高過建築費,現在建築費高過地價,建築費一路貴,我們工資都一路上漲!」因此,他認為房地產下跌有限。
不過,他這次把房地產業務分拆,顯然已考慮到未來房市波動及可能帶來的風險。他把兩個集團的地產業務抽出,全部注入「長地」。最大好處是減少「長和」將來可能因為地產市道調整,所須承受的風險。簡單來說,分拆前的長江實業、和記黃埔都是龐然大物,一旦地產市道反轉,風險必然降臨到這兩家公司身上。如今地產全歸「長地」,即使市道反轉,風險只到「長地」,不會到「長和」。這項分拆消息公開後,在美國的ADR,長江實業大漲一○.八%,和記黃埔也上漲九.八%,顯然市場是正面看待的。
其次為遷冊的疑慮,李嘉誠將長和註冊在開曼,這是個大動作,一定會引發香港人的信心問題。因此,他們父子兩人對此事的回應很謹慎,因為這會延伸到李嘉誠對中國前景的看法。怪不得有香港傳媒表示:「李嘉誠遷冊,肯定會進一步引發香港人的信心危機,這危機遠比占中行動來得深遠而深入民心,甚至比英資幾個大財團遷冊更具打擊力!」
在香港近代史上有兩次巨大衝擊,一是一九八四年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對香港前途的決議,第二次是九七年香港的回歸,遷冊的動作會觸動香港各界最敏感的神經。這次李嘉誠的分拆大動作,其實新成立的「長和」已經在一四年十二月於開曼群島註冊,而即將分拆成立的「長地」,也在元月二日於開曼群島註冊成立,這個舉動被視為是八四年中英談判香港回歸,及九七年香港正式回歸以來,香港本地財團最大的一次政治動作。
八四年中英談判香港回歸之後,最大的政治動作是八四年三月怡和集團遷冊到百慕達群島。八四年起,怡和與香港置地逐步解除互相控股,三月二十八日,怡和宣布遷冊百慕達,這個事件轟動整個香港,怡和集團對外的解釋是為了讓怡和於英國法律下繼續營運。遷冊兩年之後,怡和集團宣布重組,並且把新成立的怡和策略遷冊,香港置地也在八九年遷冊,直到九四年怡和終止在香港第二上市的地位,此後的英資洋行逐漸撤離香港,華資集團逐漸崛起。
取得和黃經營權 奠定香港首富地位
取得和黃經營權 奠定香港首富地位
李嘉誠的和記黃埔原是英資洋行,前身是和記國際與黃埔船塢的合併產物,本來的業主是英國商人祈德尊。但七○年代,祈德尊為擴大營運規模,大舉借入瑞士法郎投資,卻遇上一九七四年股災,公司虧損後,最後由匯豐銀行出資拯救,匯豐因而取得三三.六五%股權。
長江實業一九七一年掛牌上市,當時剛崛起的李嘉誠看中和黃潛力,於是與匯豐銀行接洽,並於七九年九月二十五日公布長實與匯豐的協議,李嘉誠以每股七.一港幣的價格,收購匯豐銀行手上共九千萬股的和黃普通股,成為和記黃埔大股東。
當年李嘉誠在這項交易中取得十分優渥的交易條件,當時李嘉誠只要支付總代價六.三九億港幣的二○%,餘款可延後兩年支付。李嘉誠在七九年以十分合理的代價,從匯豐手上取得和黃經營權,李嘉誠從此躍身為首位入主英資洋行的華資企業家,奠定了他在香港首富地位。
一九八四年怡和遷冊,代表了英資洋行時代的終結,也開啟了華資集團的新時代。像李兆基的恆基集團、包玉剛的會德豐集團,郭炳湘兄弟的新鴻基地產,及何鴻燊、鄭裕彤家族,都在英資洋行撤出後崛起。從一九八四年到九七年,這是華資企業家崛起的新時代。
到了九七年香港正式回歸,當年遇上亞洲金融風暴,香港股匯市都遭受衝擊,索羅斯等投機大鱷放空港幣及港股,最後驚動北京政府出面解除困局,當時香港人及香港財團出現信心危機,移走海外,但李嘉誠、李兆基、吳光正、郭氏兄弟等仍堅守香港,恆基兆業還將原本在英國註冊的中華煤氣遷冊回到香港。
不過九七之後,中國本地的企業與資金大舉進入香港,華資企業家實力逐漸下降,國企及中資集團逐漸崛起,在香港股市,除了代表性的恆生成分指數外,也多加了紅籌指數及國企指數,且中資企業占香港上市比重不斷水漲船高。假如以市值計算,中資企業已占六成,如果按成交量計,更占七成,華資與中資的此消彼長可以很清楚看出端倪。這次「長和」遷冊,又可視為香港經濟主導地位又一次換手,而且,每一次換手都會引出香港信心的問題。
長和遷冊開曼群島後,香港未來會如何?未來中資企業在公司治理及官商關係的分際,且在國際化與現代化的道路上,香港如何繼續保持前進,都是中港齊合重要一環。這幾年,隨著中國國有資本崛起,愈來愈多的中國企業希望在香港市場分一杯羹,但香港本地財團與中資企業利益衝突戲碼卻頻頻上演,例如3G頻譜重新熱賣就惹來很多爭議,中國移動希望參一腳,卻遭到和記、電訊盈科、數碼通等本地財團一致反對。
在中國國有資本威脅下,李嘉誠近年積極收購海外資產,並且將企業重心轉至歐洲。過去英資洋行撤離香港,華資能順利接手,乃因香港華資財團並非傳統舊式的家族企業,且他們都重用英國人留下來的管理階層。像當了和黃主席的馬世民〈Simon Murray〉是英國人,目前仍是電訊盈科董事局成員的霍德爵士,是最後一任的港英時代布政司。
▲點擊圖片放大
李嘉誠反向加碼海外資產 效應有待觀察
李嘉誠反向加碼海外資產 效應有待觀察
中資企業並非沒有與國際成功接軌的故事,像聯想把總部設在美國及香港,但是,卻有很多像亞視一般,在公司治理問題頻傳的企業,港資與中資的衝突,將使香港問題逐漸表面化,這次李嘉誠選擇海外註冊,這對香港本地大財團勢力重組,無疑丟出了一記大訊號彈。
最重要的是李嘉誠對中國的態度。李嘉誠在一三年十一月訪問北京,大力反擊撤資說,但是北京當局已注意到李嘉誠在香港及中國兩地的大動作。這兩年,李嘉誠在香港出售或分拆、減持的項目不少,像一三年七月,以五十八億港幣出售天水圍嘉湖銀座廣場;一三年九月分拆港燈以商業信託形式持有,涉及金額三九○億港幣;一四年三月又向淡馬錫出售二四.五%屈臣氏股權,涉及資金四四○億港幣;一四年六月出售渣華道商業項目,到八月再出售和記港陸股權。在中國則是處分兩筆土地,涉及資一一九億港幣。李嘉誠在中國賣地,北京當時的說法是,能賺錢的地方就有人來,無論李氏父子是否減資,都不會影響香港的政經地位。
香港的傳媒另有一說,李嘉誠與江澤民本友好,近期習近平大動作,已逐漸衝擊江系人馬。江澤民的長子江綿恆一四年六月六日「因年齡原因」,不再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的院長,是否影響李嘉誠在中國的政經人脈?習近平強力整頓中國官場,商界的貪腐及不正之風,習與商界人士保持一定距離,是否是李嘉誠轉向的原因?
但是李嘉誠淡出香港、中國,卻反向加碼海外資產,這兩年李嘉誠投資紐西蘭及荷蘭廢棄物處理公司。八十九億港幣投資愛爾蘭電訊公司O2,二十四.八億港幣投資加拿大機場外停車服務,及一四一.五億港幣投資澳洲天然氣配氣商Envestra,還有其他海外地產項目。
過去二十年,港商及台商積極在中國尋找投資項目,在中國挑地、找投資項目是顯學。李嘉誠在中國淡出,睢未對中國投資前景表示看法,但從動作來看,這次李嘉誠把長和註冊開曼,很可能是他的全球投資戰略布局重大轉折,長線投資者一定要注意這個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