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人事事關心,一不小心就變成事事驚心,三年前的歐債危機是這樣,那麼當前的烏克蘭危機會不會也是呢?
對投資人而言,至少有兩個觀點可以深思,作為以後觀察類似國際事件的參考。第一個是戰爭形態的改變,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紛爭,都已經進入領土分裂的地步了,但還是沒宣戰。同樣的發展也發生在亞洲,中國與周邊國家有各種紛爭,甚至軍艦對軍艦、戰鬥機對戰鬥機,把他國的大使叫到外交部罵一頓的都有。
歐洲人都不怕 台灣人何必瞎操心
歐洲人都不怕 台灣人何必瞎操心
火似乎燒得很旺,就是不跨越那條紅線,保留談判的空間,事態的演變被控制在有限度的範圍。金融市場太過敏感,常常見到煙火,立刻聯想到森林大火,忘了克勞賽維茲的《戰爭論》說過的:戰爭只是國家紛爭的形態之一,不是所有的衝突都會變成全面性戰爭。
另外資訊的流通也改變局勢發展的軌跡,幾年前北非的茉莉花革命,網路通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突破當局的新聞管制。這變化,不只是資訊流通方式,還有流通的速度與數量。
以前類似烏克蘭這種衝突的消息,要多久才會被你我知悉?會有多少條訊息?現在,在谷歌上鍵入「烏克蘭衝突」這關鍵字,跳出來的訊息上百萬條。而且,同一時間,中國與日本、越南、菲律賓、美國,都有大小不同的爭議;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在打仗;伊拉克同時有接近政變的政府改組,還要面對伊斯蘭國的革命;至於泰國政變的陸軍將領就任總理的事,相較而言,真的就微不足道了。
也就是說,資訊越多,個別影響力就越低。國際新聞看起來像遍地烽火,這些衝突就變得和隔壁家小孩的感冒一樣,對自家影響越來越小。媒體常用這些新聞嚇讀者,因為不夠誇大,我們連標題都不看的。只是作為投資者,不能被這些調味的胡椒、香油給迷惑了。
這麼多事情發生,應該會對金融市場有影響,可是理論上黃金、石油這些一向最敏感的商品都波瀾不興,股票投資者更加不用太過煩心。順帶說一句,黃金與石油其實就是商品,不要特別神聖化。
對於風險,資金本身才是最敏感的,這段時間,歐洲的國債漲翻了,芬蘭、荷蘭、比利時的兩年期國債已經是負利率;這幾個太小沒代表性,那麼看看原先的歐豬,量體最大的西班牙國債殖利率創歷史新低,比歐債風暴前更低。不只高息的降下來,最具代表性的德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不到一%。
看到沒,歐洲人不怕的,萬里外的台灣人何必瞎操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