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股瀕臨九千點大關之際,許多新興類股在盤面上嶄露頭角,投資大眾要如何從中去蕪存菁?《今周刊》特別邀集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總裁陳清祥及會計師施景彬,教你如何辨別公司的真實價值。
事實上,在陳清祥提醒之前,去年以來,台股已經出現許多「新興類股」在盤面上嶄露頭角,但或許因為投資人不夠熟悉,也可能是各產業特性不同,因此股價波動幅度都不低。例如,近期台股繳出漂亮成績單,相對於去年掀起IPO(首次公開募股)熱潮的生技股,自去年十月三十日的高點以來(至今年四月二十一日),跌幅卻高達一一%。
又例如,在台股掛牌家數已達五十九家的F股(外國企業來台第一上市),股價波動幅度也極大,先前甚至一度傳出政府基金禁買F股,都讓投資人對這些「新興類股」有所疑慮。
對此,《今周刊》特別邀集甫獲得櫃買中心「二○一三年申請上櫃及登錄興櫃家數第一名之會計師事務所」的勤業眾信總裁陳清祥,以及證交所頒發「流通證券獎─會計師第一名」的勤業眾信會計師施景彬,透過第一線的查核經驗,對台灣資本市場的投資風險提出建言,並歸納出三大心法。
心法一 留意進銷比、大客戶異動
心法一 留意進銷比、大客戶異動
首先,如何辨識優質F股?目前國內掛牌上市的F股中,高達四分之三的母公司在中國,自從F股開放交易後,會計師承接IPO客戶前,格外注重「實地專案查核」工作,積極走訪當地業者,實地盤點存貨、查核應收帳款和發票的真實性等。
但基本上,一般投資人無法到F股的母公司進行實地查核,也因為如此,施景彬建議,務必特別留意F族群的「進銷比」、「授信合約期限」、「前幾大客戶的異動」。
這些項目,皆可透過年報觀察。若年報顯示進項多、銷出項目少,本身又是存貨週期短的產業(如電子業),表示有存貨過高問題;若超過正常授信期限的應收帳款過高,除非銷售產品本身的淡旺季效應很強,且適逢淡季,否則也是警訊。
另外,若一家企業的前幾大客戶,近三到五年內的異動很大,例如去年第一大客戶,今年連第十大都排不上;或是對單一客戶的銷售金額很高,但該客戶卻有很高的應收帳款,營運的風險指數都會急速拉高。
心法二 看懂研發支出、實驗收入
心法二 看懂研發支出、實驗收入
其次,近幾年來,在台灣IPO的產業,仍以科技、製造業為主流,雖然陸續有新興產業加入,但要評估其投資價值,困難度尤其高,特別是生技醫療、文化創意產業,「很多市場給的本益比,基本上都是『本夢比』而已。」陳清祥坦言。
如何在本夢比中,挑中真正能讓「美夢成真」的好公司?陳清祥認為,若懂得結合其他產業的優勢,最有可能勝出。像是台灣的科技、製造業發達,生技業者若適度結合科技業的研發優勢,推出新的醫學材料、醫學美容技術和服務,很可能就是下一位明日之星。
若以研發新藥為主的公司,施景彬指出,對一般投資大眾來說,新藥的相關知識和資料雖猶如「有字天書」,但其實這種公司的財報普遍單純,只要看懂「研發支出」和「實驗收入」,抓到損益表上的兩大軸線,就等於看懂了大部分內容。
製藥公司還有一項特性:研發時期雖然形同「燒錢期」,一旦取得認證,轉虧為盈的速度極快,所以要留意的是,該公司預期取得認證的時間、區域或機構,以及實際進度的追蹤。
心法三 勤讀財報、網路調查信譽
心法三 勤讀財報、網路調查信譽
至於公司本身的預期,可信度是否夠高?施景彬說,歷史的公告內容是關鍵參考項目。如果過去公告的預期進度、收支,公司都有確實落實,自然可信。當然,這也必須觀察公司負責人每次發言的誠信紀錄、研發團隊的過去背景。
這就要提到第三項讓陳清祥與施景彬口徑一致、一再提醒投資人非做不可的功課:詳查公司高層和關係人的過去紀錄。
因為一家公司上市櫃前的財報揭露,往往不如上市櫃公司詳盡,但負責人、董監事、大股東的背景,過去的評價,以及和同業的互動情形,包括上下游廠商、往來銀行、創投、券商等,調查得愈詳實愈好。
「網路這麼發達,用Google搜尋一下,就會有很多關於他們credit(信譽)的資料。」陳清祥說,要能成為一家上市櫃公司的負責人,不會天上掉下來,「凡走過必留痕跡」,尤其在網路世代,只要勤做功課,所有紀錄都很難被粉飾太平。
此外,財會主管、獨立董事的異動也是一大警訊。陳清祥說,一家公司若流動率高,勢必是某些環境出了問題,尤其是會計師、財務主管、內部稽核人員、獨立董事異動,非注意不可,這相當可能代表這些扮演「審查角色」的會計師、財務主管、稽核發現公司有異常現象的「警報」響起,投資大眾更要謹慎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