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股當沖上路後,台股成交量明顯增加,然而從成交比重觀察,卻是微不足道,主要是全球景氣復甦和政府偏多,讓資金進場意願提高,且由於證所稅十億元條款尚未廢除,大戶並未完全歸隊,這股當沖熱能持續多久,還有待觀察。
而沉悶很久的證券股在元大金(二八八五)領軍下,股價與成交張數也同步走揚,其中大展證(六○二○)寫下六年新高,大慶證(六○二一)與大眾證(六○二二)則創下兩年多來新高,群益證(六○○五)、統一證(二八五五)、元富證(二八五六)也各有表現,可說是一掃過去兩年證所稅的陰霾。
目前現股當沖的標的,限制只有台灣五十、台灣中型一百及富櫃五十成分股,共二百檔;金管會看市場反應不錯,打算在三個月後,評估是否開放「先賣後買」的「進階版」,而且標的範圍更進一步放大到一二○○檔。
金額只占成交量一%
金額只占成交量一%
然而,如果將台股成交量放大,完全歸因於現股當沖,可能不盡適當。曾銘宗在立法院接受質詢時就表示,台股衝高量的原因,「因素相當多元,現股當沖只是其中之一」,「台股殖利率高,上市公司去年前三季獲利成長五九%,都可能是原因」。同時他也強調,「要以一季來看比較清楚、穩定,所以短期量大也不要太高興,還要觀察一段時間。」
事實上,現股當沖上路以來,成交金額比重占集中市場僅有一%上下,上櫃部分則約二%;而以九日成交金額高達一三五四億元來看,當天集中市場總成交張數為六二七.七萬張,現股當沖也只有六.四七萬張,比重略超過一%。換句話說,如果將「成交量放大」直接當成是現股當沖的「貢獻」,想法確實過於簡單,這是對現股當沖的第一個迷思。
不過政府開放現股當沖等利多政策的背後意義,卻是值得玩味。財子學堂創辦人林成蔭認為,金管會振興股市的三支箭,對投資人的心理是一種鼓勵。他表示,自從二○一二年三月政府開始有意實施證所稅以後,市場交易與當沖的熱度就開始滑落,直到最近這種情況才逐漸改善。「金管會的開放態度,與一連串的善意改革,讓股民開始有信心進場。」
新政上路賺少賠多
新政上路賺少賠多
另外,國際景氣回暖,也是讓投資人買股信心大振的重要原因。美國聯準會去年十二月決定,從今年開始縮減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就是對外釋放景氣復甦的訊號。此外,歐元區告別歐債危機、中國擺脫硬著陸、日本脫離通縮風險,都有助於資金回流股市;像去年十一月以來,短短一個月,融資金額就陡增超過一三○億元,顯示散戶進場意願已經大為提升。
現股當沖的第二個迷思,就是以為很容易賺到錢。其實看一下政策實施前五日,集中市場的交易結果就可以知道,要靠現股當沖賺到錢,還真是不容易:一四年一月六日賠二八九萬元、七日小賺一○一萬元、八日小賺一五七萬元、九日則又賠掉二四四萬元、十日再賠掉一八四萬元,五天下來,參與現股當沖的股民,共計虧損了四五九萬元。
「沒聽說多少人靠當沖發大財的。」林成蔭直截了當地講,畢竟要在四.五個小時內預測個股的波動方向,以及負擔券商手續費與證交稅成本,確實有一定難度;而另一位大型壽險公司操盤手則表示,大盤成交量雖然有出來,但散戶賠多賺少,能持續多久頗多懷疑。
當然,極短線的現股當沖也會有人賺到錢,法人建議只要謹守「成交量大、波動率高、強勢股」等三大原則,還是可能小賺一筆。但不要忘了,現在的現股當沖,與信用交易的資券相抵當沖比起來,客觀條件限制不少。雖然因為開股東會、除權息而停資券,仍然可以現股當沖,但目前只能先買後賣且標的只有二百檔,交易上容易吃悶虧,因此兩相比較之下,資券相抵當沖反而對散戶有利。
大戶回鍋? 仍待觀察
大戶回鍋? 仍待觀察
最後一個迷思就是以為大戶就此回來了。壽險操盤手表示,倘若一五年上路的《十億元證所稅條款》(賣出金額超過十億元,要設算所得稅率千分之一,或選擇核實課稅可盈虧互抵,稅率為一五%)未廢除,大戶就很難全部回到市場。舉例來說,如果投資人習慣一天當沖五百萬元,一年下來(以二四○天計算)就會輕易超過十億元的門檻,這會導致「這股當沖熱不會持續太久」。
而林成蔭則認為,很多大戶資金還在海外或不動產,一時半刻不會那麼快回到台股;更重要的是,台灣產業轉型問題尚未解決,電子業如手機、半導體、面板後面,又有中國追兵搶占市場,因此基本面的良窳,仍是決定大盤量能回潮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