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吸引外匯資本的中國B股,已經喪失籌資功能,地位邊緣化。中國官方推動B股轉往香港H股上市,打頭陣的中集集團半個月股價就大漲五成,對於台灣籌畫中的T股,勢必產生影響,值得當局慎重應對。
去年底,類似的「轉隊效應」也在中國股市出現:中國最大貨櫃製造商中集集團(以下簡稱中集),將股權由深圳B股轉到香港掛牌。結果中集在H股(中國註冊、香港上市的股票,多為中國國有企業)首日就大漲一五.七%、以十一.二二港幣收盤。到了元月初,中集更一度站上十六.四八港幣。
短短半個月,中集暴漲逾五成,比起一個月上漲一五%的A股指數,漲勢更令人瞠目結舌!
每年有上百家中國企業在世界各地掛牌,一家貨櫃製造商有什麼條件讓市場追捧?中集之所以一飛沖天,因為它的身分非比尋常,是B股開市二十一年來,首家轉換至H股上市的企業。香港《信報》首席顧問曹仁超一語道破其中差異:「企業從B股到H股,等於是和全球市場相連,如同從一個水池轉進大海!」
H股解決B股歷史包袱
曹仁超分析,港幣存款利率較人民幣低,在資金追求收益思惟下,來自B股的企業,在香港可能更受投資人青睞。因此,儘管中集原有股東目前只能在香港股市賣出持股,暫時不允許買進,與香港股市未完全接軌,然而中集創造的龐大想像空間,已讓香港投資人懷有高度期待,希望「港股直通車」再次啟動,為港股注入活水。
「港股直通車」這五個字,在香港股市幾乎眾所皆知。二○○七年八月,中國政府公告將以天津市為試點、開放散戶自由投資香港股市,光是政策風聲一出台,就令恆生指數在三個月內狂飆六五%,創下三一九五八點歷史新高。
沒想到,因為中國當局無法解決散戶「過海炒股」的疑慮,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最後親自踩煞車,讓港股因龐大的失望賣壓,在單日內暴跌一千五百點。
事隔五年,未能成行的「港股直通車」捲土重來,「B轉H」先例一開,真能讓港股重啟漲勢?更令台灣投資人好奇的是,中國悄悄開啟這項制度改革,對台灣號稱要吸引大陸企業、積極準備推動在台掛牌的「T股」政策,又將有何影響?
其實,B股轉H股上市,並不是對香港資本市場的加持,反而是中國當局為了收拾政策包袱,所想出的變通辦法。
「B股應該是達成階段性歷史任務了,這(轉往H股上市)將變成退出機制。」元富證券上海首席代表翁基能指出:「這一塊遺留問題,未來應該是透過深圳B股轉換成H股來解決」。
B股正式名稱,原本叫「人民幣特種股票」,在上海和深圳交易所掛牌的B股,分別以美元和港幣計價。自一九九二年至二○○一年間,B股限定由境外人士買賣,日後才開放散戶交易。翁基能解釋,中國原希望以B股吸收境外股東、增加外匯資本。
中國雙重戰略壓縮台灣T股
後來在優先扶持香港資本市場的政策下,國有企業捨棄B股、大量湧向運作更透明、更有效率的香港掛牌,形成目前的H股及紅籌股族群,德勤(Deloitte)上市服務組合夥人歐振興分析,法人無法參與的B股,成交量日益低落,終於被邊緣化。導致B股十年沒有企業IPO(首次公開發行),失去籌資的意義。
然而,B股長期進退兩難、如同一攤死水的情勢,在中集轉戰H股後,已產生微妙變化。自去年十二月底至今年一月初,上證B股指數連續十五個交易日上漲,成為中國散戶熱烈討論的話題;眼見中集換跑道之後,在香港大翻身,包括中國最大住宅建築商萬科等多家公司,也積極準備、打算將B股轉換成H股,投入市值更大、面對全球投資人的香港市場。
展望未來,中國當局為強化資本市場所盤算的「港股+A股」雙重戰略,幾乎已充分達到目的。當海外資金可透過QFII制度(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直接投資A股,B股市場又將逐漸轉向H股,連香港也積極部署人民幣計價股票,準備進一步壯大中國企業與資金的交易平台,台灣還在籌畫的T股,勢將面對香港及A股雙重考驗,究竟能招攬多少優質中國企業來台,值得相關部會慎重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