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景氣對策信號出現連續八個藍燈,但台股在全球股市帶動下,不畏基本面疲軟,逆勢攻上季線。專家認為,美國若能持續復甦,甚至扮演世界經濟領頭羊,第四季台股即有望挑戰年初高點。
編按:美國非農就業數據亮麗表現下,歐美股市強彈,台股亦站穩季線,未來能否續強跟上國際盤的腳步?《今周刊》特別邀請第一金投信俞瑞華及日盛投信林明輝兩位績效優異的基金經理人,分別就總經情勢與台股產業,為讀者解析未來選股方向。
第一金投信 俞瑞華 底部浮現 台股有續彈空間
歐債發展至今,情勢時好時壞,常常在曙光乍現時,又突然飄來幾片烏雲。這樣看來,全球股市雖然在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強力保證後,短線多頭強勢表態,但歐債危機終究不是單靠信心喊話就得以弭平,未來樂觀的行情要能延續,須得仰賴歐元區的實際作為。
事實上,大多數人都不願見到局勢惡化,何況是早已耗資數千億歐元銀彈的主事者,更不會、也不至於讓努力全部前功盡棄。因此,歐債持續邁向被順利解決的可能性較高。如果沒有其他意外,大概就只剩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不須過於擔憂。
美國方面,儘管國內生產毛額(GDP)在第二季滑落,但因第二季本就是美國的淡季,經濟數據不佳其實都還在可接受範圍內。再說,不管是耐久財訂單還是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在最近都已透露好轉跡象,預期七、八月數據還會持續改善。若能保持復甦步伐,再搭配總統選舉考量,接下來宜偏多看待美股。
然而,一旦美國經濟能藉由市場機制而自然復甦,縱使股市短期出現波動,聯準會(Fed)祭出第三輪量化寬鬆(QE3),或者類似人為刺激政策的機率也會大幅降低。畢竟,貨幣寬鬆對經濟副作用不少,而現階段經濟又未觸及必須推QE3的警戒線,因此合理推判短期內聯準會的政策將維持現狀。
反而是股市一再破底的中國,情勢遠比想像中來得嚴峻,不管是內需、出口,還是企業資本支出,在可見的未來,都存在著下修風險。
中國經濟明年下半年回春
而且在十月政權交替前,中國政府不大可能為了救經濟而大刀闊斧,祭出非常積極的刺激政策,頂多推出鼓勵消費的補貼政策,只求避開硬著陸風險。若要真正看到中國經濟脫離陣痛期,時間點可能落在明年下半年。
所幸,台股能夠不受陸股牽絆,隨著國際股市同步強彈,順勢站上季線。而在證所稅拍板定案後,資金進場意願也已明顯回升,就中長線的角度而言,台股無疑處於築底階段,後續要再破七千點的機率低。
值得注意的是,主計處在七月三十一日大幅下修全年GDP成長率到二.○八%後,台股隔日並未激烈反映,可看出當前籌碼趨於安定,這對於未來的行情發展同樣是利多。
不過,台股短線行情雖然偏多,但嚴格說來並未擁有大漲的條件,預計這波反彈空間約至年線位置,第四季指數才有機會在新電子消費產品推動下,往上超越年初高點。
選股則可從Win 8概念股中尋找,像在第二季NB出貨量仍能維持正成長的NB品牌公司,或是客源較為分散的NB代工廠,都是不錯的標的。
另外,蘋果供應鏈的拉貨需求在八、九月會開始顯現,但市場對iPhone 5的高度期待,反倒成為蘋果的負擔。若新產品達不到消費者內心所預設的高標準,反映在股價上恐怕會相當劇烈。令人憂心的還有iPad mini,這種成本壓低、本質卻無創新的產品,隱含蘋果已偏離原來追求創新的路線。若是如此,蘋果評價將面臨調整,概念股則更應提防隨之而來的衝擊。
電子股中,還有部分營收開始提升的LED驅動IC公司,在LED照明需求漸漸發酵下,前景看俏、可酌量布局。
最後,中概股近期的強勢,僅是資金挪移的結果,有些無基本面支撐,甚至在大陸的獲利毫無成長的公司,在操作上就得謹慎,特別在中國經濟尚未好轉之際,建議先行避開。
俞瑞華(首圖)
現職:第一金福元、電子基金經理人
經歷:亞東投顧資產管理部襄理
學歷:成功大學交管所
日盛投信 林明輝 經濟轉型 慎選中國內需股
儘管歐元區領導人皆為大局著想,但民主國家終究得通過民意這道關卡,因此預期歐債這齣歹戲仍會延宕許久;而在長時間的協商過程中,歐元區經濟恐怕難有起色,甚至可能更差。幸好美國經濟在持續改善中,不過,這是目前唯一值得樂觀的事情。
因為,為求經濟轉型,中國深陷必經的調整陣痛期,上證指數更是連番破底。即使如此,每位曾經參與過陸股輝煌時期的投資人,無不都在期待著中國隨時能蛻變成內需強國;然而「經濟轉型」絕非想像中容易,若沒有充沛的時間醞釀,中國經濟絕難破繭而出。
換言之,若還抱持著買了中國內需股放著就穩賺的心態,在當前的時空環境下,十之八九會大失所望。說得殘酷點,中國內需起飛、全面性成長的甜蜜時段已經消逝,現在邁入的是企業淘汰賽階段,殘存的贏家才有機會再參與下一回合的成長。
大陸台商出走 金融股不妙
過去股價因中國夢而貴的中概股,未來不能僅靠「夢」來支撐高本益比,尤其成長性空間不大、在大陸的獲利能力不顯著、又不能穩定配息的公司,建議暫時別納入投資組合中。
何況,就連在滬深或香港掛牌的陸資通路百貨,這些「純」內需股都難脫下跌困境,這樣看來,除非台商端出優異的獲利成績,不然別急著幻想內需夢,也別堅持陸股隨時會翻揚的希望。
未來選擇中概內需股的條件會更嚴格,最好產品或服務具有獨特性,產業進入障礙高,否則就算擁有品牌加持,在競爭者不斷加入下,潛在的風險也會相對提高。
其次,通路要多,或是通路數量有很大的成長性也可以,通路以自有資產方式取得者更佳;若只有資產使用權,其實很難留住利潤,容易淪為替房東打工,這類企業的投資價值顯然不高。
另外,在兩岸投保協議即將簽署的預期下,金融類股有逐漸加溫的態勢。唯台灣金融業的競爭力在亞洲敬陪末座,若拿前幾大指標性的金控與中國銀行業比較,即可發現前者的股東權益報酬率較低,但股價淨值比卻較高,就投資的角度而言,極不具吸引力。
況且,金融業獲利主體來源為銀行放貸,這部分在兩岸金融業務開放後,並不能占到任何優勢;再加上,台灣金融業積極爭取的客戶,絕大多數是台商,而在台商逐漸離開中國市場的趨勢下,金融業能爭食的餅就隨之變小,長期前景不甚樂觀。若手上還有相關持股,建議在政策利多的氛圍下,趁勢逢高出脫。
林明輝
現職:日盛新台商基金經理人
經歷:《先探投資週刊》研究員
學歷:台灣大學財金系